资源描述:
《双树复小波与奇异差分谱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双树复小波与奇异差分谱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应用摘要:针对滚动轴承故障振动信号中包含强烈噪声,很难提取故障特征频率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双树复小波和奇异差分谱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双树复小波将非平稳振动信号分解为几个不同频段的分量;然后对包含故障特征的分量构建Hanke1矩阵并进行奇异值分解,求奇异值差分谱曲线,根据奇异值差分谱最大突变点来确定奇异值个数进行重构;最后再求希尔伯特包络谱,便能准确地得到故障频率。实验结果和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轴承故障的故障信息,提取出了故障特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关键词:故障诊断;
2、滚动轴承;双树复小波;Hanke1矩阵;奇异差分谱中图分类号:TH165+.3;TH11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23(2013)06096509引言滚动轴承是机械设备中最常用的零件之一,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整台机器的性能,而滚动轴承故障是导致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通常,除固定的外圈之外,滚动轴承中的运动部件(包括内圈、保持架和滚动体)局部损伤造成的振动激励源与传感器之间的位置相对变化,而且在轴和轴上多种零部件振动的影响作用下,信号中的干
3、扰激励多,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相对于外圈故障来说,内圈、保持架和滚动体故障特征微弱,不易提取[2]。双树复小波变换(dualtreecomplexwavelettransform,DTCWT)首先由Kingsbury等提出[3],后经学者Selesnick进一步发展[4]。双树复小波变换保留了复小波变换的优良特性,而且采用双树滤波器的形式,保证了信号的完全重构性。因此,双树复小波变换是一种具有近似平移不变性、良好的方向选择性、有限的数据冗余性、完全重构性和计算效率高等良好特性的小波变换,已经成功应用于图像处理、语音
4、识别、信号降噪和故障诊断等领域[5〜8]。目前,奇异值分解技术在故障诊断领域已有应用[9,10],主要用于信号降噪处理及周期成分的提取[lllo奇异值差分谱用来描述信号中有用成分和噪声的奇异值的本质差异,根据差分谱的最大突变位置可以准确地确定有效奇异值的个数。本文提出了基于双树复小波和奇异差分谱的故障诊断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机械故障诊断。实验和工程应用均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取滚动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1双树复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6结论本文研究了将双树复小波分解与奇异值差分谱结合的方法,通过滚动轴承故障实验和工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
5、性。(1)利用双树复小波变换具有近似平移不变性和有效降噪的优点,对轴承故障振动信号进行双树复小波分解和重构,得到不同频段的分量。(2)根据奇异值差分谱理论,可以自动地判定SVD分解有效分量的个数,保留了信号中有用成分,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噪声。(3)将双树复小波分解与奇异值差分谱结合的方法应用于故障诊断中,可以有效和准确地找到故障特征信息。参考文献:[1]褚福磊,彭志科,冯志鹏,等.机械故障诊断中的现代信号处理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冯志鹏,刘立,张文明,等.基于小波时频框架分解方法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J].
6、振动与冲击,2008,27(2):110—114.[3]KingsburyNG.TheduaItreecomplexwavelettransform:anewtechniqueforshiftinvarianceanddirectionalhiters[J].IEEEDigitalSignalProcessingWorkshop,1998,98(1):2—5.[4]SelesnickIW,BaraniukRG,KingsburyNG・TheduaItreecomplexwavelettransform[J].IEEEDigitalS
7、ignalProcessingMagazine,2005,22(6):123—151.[1]EdwardHSL,PickeringMR,FraterMR,etal.Imagesegmentationfromscaleandrotationinvarianttexturefeaturesfromthedoubledyadicdualtreecomplexwavelettransform[J].ImageandVisionComputing,2011,9(1):15一28.[2]王娜,郑德忠,刘永红•双树复小波包变换语音增强新算法[J]
8、•传感技术学报,2009,22(7):983—987.[3]陈志新,徐金梧,杨德斌•基于复小波块阈值的降噪方法及其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6):200—204.[4]吴定海,张培林,任国全.基于双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