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在棉花上应用效果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在棉花上应用效果探究摘要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与精河县常规滴灌肥料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在改良土壤、改善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显著,投产比为1.00:1.95,为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双龙腐殖酸水溶性肥料;棉花;产量;效益中图分类号S1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3-0025-01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腐酸钾,黄腐酸钾是一种纯天然矿物质活性钾元素肥,内含多种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病毒抑制剂等多种营养成分,
2、能够刺激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为作物提供营养元素,促进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本试验主要将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与精河县常规滴灌肥料作比较,测定其在改良土壤、改善作物品质及增加作物产量方面的效果,从而为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3]o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地设在精河县茫丁乡夹巴沟村四组一条田一农户承包地里。土壤类型为草甸土,土壤质地为壤土。试验地土壤养分状况:含有机质17.52g/kg.全氮0.91g/kg>碱解氮62mg/kg、速效磷9mg/kg、速效钾320mg/kg,pH值为8.32O供试作物为
3、棉花,品种为81-4o供试肥料为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有机质270.0%,总养分(纯N+P205+K20)210.0%,水溶性(干基计)295.0%,由新疆双龙腐殖酸有限公司提供。1.2试验设计试验设2个追肥处理,分别为:于棉花盛蕾期、花铃期滴施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48kg/hm24-尿素330kg/hm2(A);以常规滴灌施肥作对照(CK),即于棉花盛蕾期、花铃期滴施尿素450kg/hm2o处理A、CK面积分别为0.38、0.23hm2,基肥均施用尿素150kg/hm2.重过磷酸钙375kg/hm2、硫酸钾120kg/hm2[4]。1.3测定内
4、容与方法9月18日对各处理棉花的平均株高、果枝数、单株结铃数等经济性状进行全面调查,并且于10月7日对各处理离南边渠道20、100、180m分别取平行点进行测产,每个点取棉花100朵进行室内考种。对各处理籽棉与皮棉产量、产值、投入成本及纯收入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化肥价格按尿素2.0元/鹿、重过磷酸钙3.4元/kg、硫酸钾3.2元/血、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30.0元/kg计,棉花籽棉平均价格按8.5元/kg计。2结果与分析不同处理棉花经济性状调查结果见表lo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各项生物学性状及经济性状均优于CK,产量和纯收入有所提高。由表2可知,处理
5、A籽棉产量5970kg/hm2,产值为50745.0元/hm2,其中肥料成本投入为4059元/hm2,其他物化成本投入11790元/hm2,则纯收入34896.0元/hm2oCK产籽棉5553kg/hm2,产值为47200.5元/hm2,其中肥料成本投入为2859元/hm2,其他物化成本投入11790元/hm2,纯收入32551.5元/hm2。2个处理物化成本相同,尽管处理A肥料成本投入比CK多1200元/hm2,但是增加收入2344.5元/hm2,投产比为1.00:1.95O3结论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在基肥施用相同的情况下,追肥施用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
6、肥料48kg/hm2+尿素330kg/hm2处理,与常规滴施尿素450kg/hm2对照相比,生物学性状及经济性状表现出差异性,主要原因是:土壤中滴入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后,不仅增加了土壤中的大量元素,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土壤中的黄腐酸钾,在其作用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透气性增强,水、肥、气、热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因而给棉花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促进了根系的呼吸作用,使得棉花根系的新陈代谢作用加强。而且黄腐酸钾进入土壤之后,其固氮、解磷、活钾作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使得供给地上部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需的源物质增
7、加,棉花生长随之加快。另外,对2个处理枯黄萎病进行调查,滴入双龙腐殖酸有机水溶性肥料后棉花的生长势增强,对病害的免疫力增强,发病相对减轻,发病率明显低于滴施尿素对照。4参考文献[1]李荣•有机无机复合(混)肥对维多利亚葡萄施用的肥效分析[J]•现代乙,2012(8):11.[2]比丽克孜•依力木尼亚子•有机水溶性肥料在棉花上的肥效试验示范总结[J]•新疆农业科技,2010(4):56.[3]傅送保,李代红,王洪波,等•水溶性肥料生产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3(17):120-123.[4]刘鹏,张振都•童旭宏,等•水溶性肥料的发展研究进展[J]•
8、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