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

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

ID:31689570

大小:68.2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_第1页
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_第2页
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_第3页
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_第4页
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_第5页
资源描述:

《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哈罗德?凯利:归因理论发展者哈罗德•凯利在加利福尼亚农庄长大,求学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别于1942年和1943年获该校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专司社会心理学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务于美国陆军,从事航空心理学计划方面的研究工作。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学校,在勒温领导的麻省理工学院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继续他的学业,1948年获得群体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任该中心。1950年,他接受耶鲁大学助理教授一职,并参与了霍夫兰主持的“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课题”。1953年,他与霍夫兰、贾尼斯共同出版了《传播与说服》,该书

2、被誉为传播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随后,他成为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社会关系研究实验室。从1953年开始,凯利和蒂鲍特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直到1986年蒂鲍特去世,他们的合作被认为是科学合作的典范。他们共同撰写的《群体社会心理学》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之一。1961年起,凯利应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直至1991年退休,此间他指导了关于联合组织和人际适应的研究。他关于归因理论的论文,综合了人们怎样推断事情原因,特别是行为原因的现存理论,从而为归因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提

3、供了基础。1978年,凯利和蒂鲍特发表了对相互依存作进一步分析的《人际关系》一书,该书发展了社会动机的情境之源理论。他后来的著作《个人关系》总结了其有关亲密关系的研究,综合了他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相互依存理论(互倚理论)和归因理论。思想贡献凯利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相互感知的过程以及小团体的内部关联,他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主要集中于群体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社会交换理论。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他们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

4、o此理论的前提为:我们与他人形成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它结合了心理学增强理论以及经济学的概念,来分析人际关系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他们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认为任何的人际关系,皆可藉由互动过程所获得报酬和代价的交换而得到解释。报酬包括物质性的及能满足对方心理需求的语言或非语言活动,如好的感觉、声誉、经济收益、情感满足;代价是指对方不想蒙受的损失,如时间、金钱、精力、焦虑。在人际交往互动的关系中,人们通常期待高报酬(酬赏)低代价(成本)的互动。凯利和蒂鲍特以结果矩阵来分析两参与者的交

5、换关系,将概念性的人际互动予以量化,结果矩阵将双方参与者在互动中所获得之结果列出,也就是当一方参与者采取某行为时,另一方参与者可能会采取某行动来反应,双方互动的结果是以双方采取的行为所获得的报酬扣除因采取此行为而必须付出的成本。两者所能获得的互动结果即是结果矩阵中的数值。人际互倚理论。他们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人际互倚理论(或称互赖理论),即他们认为在小群体中个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认为“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在互动中每个成员试图影响对方的行为与结果,即个体之间行为结果的相互依附”。因此

6、,人际互倚可以定义为个体的行为结果影响着自身和他人行为的现象。他们先以结果矩阵作为互倚关系的分析方法,但该方法局限于它提供的只是对某一次互倚行为的分析,为了理解互倚关系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凯利发展了另一种研究工具一转换细目表。归因理论。1967年,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该文中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一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乃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事件,去觉察或推

7、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此种由刺激事件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他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他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他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即行为产生的环境。不懈研究凯

8、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它可以解释下面这种情况:当销售人员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