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89202
大小:62.8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7
《关于探究生心理问题预防及矫治之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探究生心理问题预防及矫治之思索摘要:目前,在我国研究生群体中心理危机案例时有发生,而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又相对落后。因此,正确分析研究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根源,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治机制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和产生原因,针对研究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治提出几点思考,旨在为明确研究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治的责任主体和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提供参考。关键词:研究生;心理问题;防御;矫治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2、:1002-2589(2012)36-0226-02引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和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阻碍研究生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以及国家高技术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有调查显不,有9.7%的研究生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包括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症等诸多方面[1]。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心理问题重在预防、发现和矫正治疗,可以在出现心理问题早期通过心理疏导等减轻问题发展程度,而及时有效的矫治也必不可少。因此,明确研究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治的责任主体,重视研究生心
3、理问题预防与矫治的关键过程,对于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和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一、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衡量其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然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则相对于本科生严重滞后,无法很好适应和应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时代发展与突发状况。同时,对于研究生心理素质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误解,也导致了忽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建立预防机制对于研究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2012年8月1日至
4、2012年8月1日之间,主题为“大学生心理”的文章2261篇,“研究生心理”的文章仅有115篇。无论是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探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都相对滞后,客观上导致部分研究生因得不到及时教育和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从1980年至2011年,主题为“研究生心理”的文章数量有逐年上升趋势(图1)。这说明研究生心理问题正逐步成为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同时,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与探讨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重大转变。我们应该从研究生培养单
5、位、研究生本身、家庭以及全社会的角度重视研究生心理问题,积极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紧抓研究生专业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和体制,明确培养单位、导师、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医生、家庭、社会以及自身多管齐下的责任主体,关注研究生心理发展过程研究。二、常见研究生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近年来,研究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及其所导致的对研究生成长和研究生教育的不良影响日益受到更多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多数院校都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研究生心理健康摸底调查和考量[2]。综合各院校统
6、计结果,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和科学研究导致的焦虑过度。这一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医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专业研究生,在高年级群体中则显得尤为突出。在调查中,硕士研究生毕业年级较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严重,博士研究生普遍较硕士研究生严重[3]。第二,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导致自卑和孤僻。身在校的研究生,多数为22-28岁,正处于已经成年但来参加工作没有经济收入的境地,有"不忍心增加父母经济负担”的家庭压力、“与参加工作的同龄人相比较收入微薄”的心理落差、“面对日益增加的生活费用和社交费用”[4]的焦虑
7、心理等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多重压力,加之不善于自我调节和适应,就导致了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危机。第三,婚恋情感问题造成的心理危机。研究生大多处于适婚年龄,但由于交际范围有限、课业负担重等原因,往往会在爱情上遭遇情感危机,造成心理创伤在短时间内难以摆脱,继而产生消极、抑郁、烦躁等情绪问题。第四,就业压力和对前途的过分担忧导致紧张焦躁情绪。当前我国就业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对研究生而言依然存在较大压力。面对这些凸显的研究生心理危机和疾患问题,我们只有究其成因,才能找到恰当解决途径,
8、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研究生摆脱心理问题困扰,帮助研究生健康成长。综合研究生自身和外界因素,导致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研究生本身特质因素。在校研究生中普遍没有社会工作经历,在本科、硕士、博士的升学过程中并未真正踏入社会体验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经验,这就导致了成“才”未成“人”[5]、脆弱敏感的性格矛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