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76300
大小:57.3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思索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入手,分析髙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创新、专业教育不够实用、工学结合不够深入、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工学结合;职业能力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4-0185-01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内容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
2、”,是产生于职业劳动时间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多是“短、”"平”、“快”的专业,很多高职院校往往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设置专业,社会当前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学校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等人才培养周期结束后,随着市场需求和经济技术的变化、发展,原来供不应求的专业可能转为供大于求。(二)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大量存在。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工学结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工”和“学”相分离的情况,授课时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实践课时
3、又因理论课程没有完全掌握、消化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如此以来,在教学中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都很难实现。(三)专业教育不够实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一味追求面面俱到,致使学生学得多而杂,难以消化,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的使用上也过于落后,如计算机等更新换代比较快的课程,教材却一成不变,早就落后于时代了,缺乏实用性。(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多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模式,但就目前而言,较多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程度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上。以学校为
4、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学生而言,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技能的比重失衡,学生常常是拥有几个证书,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工作。”[1]这就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和'‘浅层次、表面化、油水不溶”的“两层皮”现象。(五)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特征,对师资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看,存在学科结构不合理,知识技能失衡;知识结构老化,更新不足等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一)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优化高职院
5、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补充教师数量的同时,要立足长远,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促进教师队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第三,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传播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准确表达和慎密思考的能力、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能力、独立完成教研任务的能力,以及细致、全面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能力。第四,要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双师型”教师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知识权威的代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二是在将
6、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三是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2](二)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首先,高职院校要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积极寻求合作项目,扩大合作空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真环境、真需求、真项目、真实践、真能力”原则,组织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可以从企业获得真实而又鲜活的项目。再次,学校教师可兼职企业生产经营产品项目经理,企业技能人员可兼职学校实践课程的实训教师。最后,要把企业的用人考核体系及
7、培训模式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有机整合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就是在现有相对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深入行业和企业调研,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认真分析,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重新组合、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到的诸多因素,使之服从、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由此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2•—方面要调整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和进行实习、实训的时间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按照职
8、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密切对接,学生每完成一项工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