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69551
大小:55.1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浅谈摘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相适应,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以全球视野,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站在代际公平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其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出发,以马克思
2、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为依据,正确认识国内外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形成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发展于邓小平经济优先发展环境观、江泽民可持续发展环境观和胡锦涛的生态文明环境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新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为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开启了新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还包括空气、森林等
3、等自然环境的建设。自然资源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必须保护自然资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视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对立统一关系。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立足点,指出经济建设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指出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保护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下决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密切关注这一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战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4、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表现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心人类、着眼当前、思考未来的生态文明新理念。二、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了重要日程。我们事业的总蓝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个领域的建设协调进行,其中,生态领域的建设位于重要地位,这也是对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具体体现。我们生活的环境
5、应该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民生活的和谐富裕、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我们要与大自然友好相处,要把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也是我们跳出当下瓶颈的必然性选择与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当代意义(一)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对自然环境既直接依赖,又能动地改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处于中心位置,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取决于时代背
6、景、生态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在新中国初期,毛泽东针对国内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走自力更生之路,不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邓小平认为:把世界看做一个大系统,对外开放的中国则是个小系统,中国人应抓住和平机遇,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大旗。江泽民认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协调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胡锦涛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科学地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和价值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说。习近平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
7、论。(二)实践意义中国是人口大国,处于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的现状,面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日益激化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避免历史上曾现出的西域楼兰古国和美洲玛雅文化中断的危险,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历史课题,更是攸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时俱进地回答了在中国的国情下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中国创造了自然与发展关系的奇迹。参考文献:[1]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2010[2]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徐崇正•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作者简介:刘晓霖,内蒙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