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31124
大小:5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16
《北师大版八下《我们这双手》教案2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们这双手》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克隆ló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4.词语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
2、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畸形:不正常的形状。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振幅:振动的幅度。 5.作者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
3、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三.教师建议《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4、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
5、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我们这双手》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讲的是科学道理,但不是科学论文。科学论文的特点是,第一,要有独创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学术价值;第二,很严密的论证;第三,十分高深,充满了科学术语,一般读者难以看懂。而科普读物,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因而它并不要求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把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大众是非专业的,因而不能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把它转化为日常的语言,
6、有时还要用比较感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感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所不同的。文学语言可以超越客观的事实,以表达情感为主;而科普语言是理性的,虽然有感性,但只是辅助性的,不能超越客观事实。 四.课文讲解《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一)文章主旨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第四部分:得出结
7、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
8、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3.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