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91460
大小:9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4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项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项目一、项目名称中国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自然资源部提名意见:该项目以中国及邻区古元古代以来大陆板内构造—火山岩浆作用性质及演化历史为主线,重点聚焦大陆—超大陆构造与大规模火山作用关系、中亚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大规模火山活动性质及与大陆形成—裂解的关系、鉴别“含矿”和“不含矿”大火成岩省的地球化学标志和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作用性质等国际地学前沿重大基础课题,展开长期、深入和系统研究,取得了多项具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如:⑴首次提出天山及相邻地区广泛分布的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并与同
2、时代的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和花岗岩共同构成“天山—塔里木(中亚)大火成岩省”;⑵首次建立有效区分大陆玄武岩和弧(岛弧+陆缘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准则和鉴别“含矿”和“不含矿”大火成省的地球化学标志;⑶提出华北克拉通上分布的古元古代晚期岩浆岩和中国若干古陆块上分布的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均产出于陆内裂谷环境,分别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有关;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性质的时空迁移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有关。该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24篇。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521次,总他引812次;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G
3、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Bulletin单篇论文SCI他引147次,总他引203次。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项目简介1991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以中国及邻区古元古代以来大陆板内构造—火山岩浆作用性质及演化历史为主线,重点聚焦大陆—超大陆构造与大规模火山作用关系、中亚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大规模火山活动性质及与大陆形成–裂解的关系、鉴别“含矿”和“不含矿”大火成岩省的地球化学标志和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作用性质等国际地学前沿重大基础课题,进行了
4、广泛深入研究,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1.解决了2个国际重大基础地学问题:⑴发现古元古代以来,中国及邻区不同时代的陆块和地块中,曾发生过7次大规模板内火山作用,详细构建了它们与全球大陆—超大陆构造演化的对应关系;⑵首次发现并提出中国西北部(及中亚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石炭纪−早二叠世火山岩系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并与同时代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和花岗岩共同构成了“天山—塔里木(中亚)大火成岩省”,起源于地幔柱,可能是古特提斯拉伸裂解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在中亚地区的地表响应。2.地球化学判别理论实现2项创新:⑴首次建立了有效区分大陆玄武岩和弧(岛弧
5、+陆缘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准则,解决了国际大火成岩省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性地球化学问题;⑵通过系统对比研究峨眉山、西伯利亚和德干等三个大火成岩省,提出鉴别“含矿”和“不含矿”大火成岩省的地球化学标志,对大火成岩省发育区的找矿战略规划和部署有重要指导作用。3.大陆板内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关系取得3项创新认识:⑴发现华北克拉通上分布的古元古代晚期(1.84-1.62Ga)岩浆岩(包括岩墙/岩床/侵入体和火山岩)产出于陆内裂谷环境,提出它们是与Columbia超大陆裂谷化作用相伴的全球性裂谷岩浆作用的产物;⑵发现中国境内若干古陆块和微陆块上大面积分布的新元古代
6、中-晚期(848-540Ma)火山岩产出于陆内裂谷环境,提出它们是与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和裂解作用相伴的全球性裂谷岩浆作用的产物;⑶发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作用逐渐从钠质+钾质变为钾质-超钾质+埃达克质;同时,火山作用显示规律性时、空迁移。该项新发现对于认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执行以来,发表专著6部和论文120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24篇。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521次,总他引812次;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Bulletin单篇论文SCI他引1
7、47次,总他引203次。上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大陆板内火山岩研究的发展,受到国际大火成岩省委员会主席Ernst和Pirajno、Bryan、Kröner、Santosh等海外著名科学家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其韩、肖序常、李廷栋、任纪舜、金振民、莫宣学、侯增谦等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及(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江博明等的高度评价、赞赏、认同和引用。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5年)。1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四、客观评价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附件37)。1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附件38),1人
8、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附件38)。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521次,总他引812次;单篇论文SC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