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

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

ID:315249

大小:369.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7-07-22

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_第1页
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_第2页
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_第3页
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_第4页
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题目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姓名教育层次学号学校专业煤炭开采指导教师时间2012年4月9日9摘要东大山铁矿根据矿体赋存条件,为难采矿体,建矿40余年来,采矿工艺一直围绕分段采矿法进行,回收率一直在49.25%~55%之间、贫化率在29.92%~33.37%之间徘徊,难以突破。本项研究针对东大山铁矿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回收率降低贫化率为目标,针对倾斜中厚矿体提出了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方案,并在1925m水平中段4穿~8穿采场进行了工业试验。结合东大山铁矿厚矿体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采用上向水平分条分层废石充填采矿法

2、并在Ⅰ~Ⅲ线进行了工业试验。工业试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矿床开采强度,降低矿石损失率及贫化率,改善井下工人劳动条件,提高矿山生产能力,有效控制矿山地压,实现了低成本开采。关键词:采矿工艺;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矿山地压9目录前言1第一章东大山铁矿开采技术条件21.1东大山铁矿开采技术条件21.1.1矿体规模、形态及产状21.1.2水文地质条件31.1.3工程地质条件31.1.4环境地质条件4第二章上向水平分层废石充填采矿法42.1矿山开拓方式与生产能力42.2倾斜中厚矿体上向水平分层废石充填法试验方案52.2.1采场

3、结构参数及采准工程布置52.2.2回采工艺52.2.3废石充填方式72.3.1采场结构参数及采准工程布置82.2.3采场充填93.1灌浆充填体强度计算113.1.1杨森公式123.1.2灌浆充填体强度计算133.2矿山废石粒度分级试验143.3渗透灌浆现场试验14第四章工业试验情况及效益154.1项目提出的原因(背景)164.2项目的进一步论证164.3.4穿—8穿倾斜中厚矿体上向水平分层废石充填法工业试验164.3.1.采场结构参数及采准工程布置164.3.2.回采工艺174.3.3.废石充填方式184.3.4.项目预期

4、技术指标如下(按标准矿块计)184.4.采矿成本分析184.5.工业试验采场经济效益184.6.上向水平分条分层废石充填采矿法工业试验194.7.项目开发成功的结论与经验……………………………………………………………....199结论21致谢23参考文献249前言钢铁工业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材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渐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因此,对铁矿资源需求在不断增加。但目前国内铁矿石只能满足需求量的60%左右,供给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5、的发展中国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相对贫乏。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珍惜有限的矿产资源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是导致资源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其它危机,如经济、环境和稳定等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源问题的发展趋势,将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球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命运。9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第一章东大山铁矿开采技术条件1.1东大山铁矿开采技术条件1.1.1矿体规模、形态及产状东大山铁矿床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阿拉善台块龙首山隆

6、起东延部分,矿区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组成。矿床成因属于沉积变质铁矿床,工业类型属鞍山式沉积变质贫磁铁矿。矿体与围岩呈整合接触,界线一般明显,局部为过渡关系。矿体上、下盘直接围岩除混合岩化片麻岩、片岩及条带状混合岩外,局部为斜长角闪岩或伟晶花岗岩、黑云母片岩。近矿变质岩常含较多的磁铁矿、黄铁矿星点或黑云母、角闪石含量增加。伟晶花岗岩常具浸染状、细脉状磁铁矿、黄铁矿化或含有铁矿俘虏体,这些特征在厚度数十厘米到1米左右的范围内明显。矿体内局部见少量厚>0.3m的夹石。含矿带总体呈北西西—南东东带状延伸,Ⅶ线以西转为南西西向

7、,Ⅲ线以东呈近东西向,平面上呈一反“S”形,其突出部位膨大。含矿带长约2200m,厚50~250m。主要含矿层位是Ⅰ、Ⅱ、Ⅲ、Ⅳ矿层。其中以Ⅱ矿层层位最稳定,延长最长,由四个不连续的矿体组成(Ⅱ1、Ⅱ2、Ⅱ3、Ⅱ4矿体),其它零星矿体多沿上述矿层附近分布。含矿层间垂直距离除Ⅱ、Ⅲ矿层较近外(0~50米、一般30m以内)Ⅰ矿层距Ⅱ矿层30~100m、Ⅲ矿层距Ⅳ矿层45~95m。矿体分布在矿区中部一带,西起Ⅶ线西125m,东到0'线东130m,矿体多集中在矿区东、西部的反“S”形转弯处。矿体在空间展布上严格受龙首山群混合岩化片

8、麻岩、片岩、条带状混合岩及东大山背斜控制。均产于东大山背斜南翼的混合岩化片麻岩、片岩及条带状混合岩中。在空间展布上,无论沿走向或倾向,次要矿体多围绕主矿体分布,且多产于主矿体下盘,二者关系密切。说明均在同一个不太稳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矿区内共圈定出大小矿体30余个,参与储量计算的矿体为29个,其编号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