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238
大小:3.94 MB
页数:153页
时间:2017-07-22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刘桥二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目录一般设计部分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11.2井田地质特征11.3煤层特征72井田境界与储量162.1井田境界162.2矿井储量计算16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13.1矿井工作制度21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14井田开拓23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234.2矿井基本巷道32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405.1煤层地质特征40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415.3带区车场选型设计476采煤方法486.1采煤工艺方式486.2回采巷道布置647井下运输667.1概述66
2、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677.3大巷运输设备选698矿井提升738.1矿井提升概述738.2主副井提升739矿井通风及安全779.1矿井地质、开拓、开采概况779.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789.3矿井风量计算819.4矿井阻力计算899.5选择矿井通风设备949.6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9910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101参考文献103专题设计部分浅析大采高综采面矿压显现特征与控制1050引言1051国内外研究现状1071.1大采高综采技术现状1071.2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1082大采高综采工作
3、面矿压观测1112.1沙曲矿241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概况1112.2241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1132.3241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114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分析1193.1沙曲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特征分析1193.2康家滩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特征分析1213.3寺河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特征分析1234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岩组合力学模型及其控制1254.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岩组合力学模型的建立1254.2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岩组合力学模型计算实例129结论131翻译部分英
4、文原文135中文译文142致谢148一般部分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矿区地理位置刘桥二矿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境内。西以省界与河南省永城市毗邻,东距濉溪县约10km,东北距淮北市约13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º37'30"~116º41'15"北纬:33º54'30"~33º58'00"矿井东~东南浅部以土楼断层和刘桥一矿为界,西~西北以省界与河南省永城市的新庄煤矿相接。矿井交通十分方便,濉溪县至永城市公路从矿区通过,可直接接通河南省和安徽省内公路网。矿井铁路专用线经濉溪
5、站转接京沪、陇海和京九三大干线通往全国各地,交通极为便利,如图1-1所示。1.1.2矿区气候条件本区气候温和,属北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据淮北市气象局1980~2000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0.3℃(1988年7月8日),最低气温-10.9℃(1988年12月16日)。年平均降雨量785mm,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最大冻土深度0.17m,年平均风速2.2m/s,最大风速达20m/s,主导风向东~东北风。无霜期210
6、~240天,冻结期一般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1.1.3矿区的水文情况本矿地处淮北平原中部。矿区内地势平坦,地表自然标高+30m~+32m左右,有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趋势。基岩无出露,均为巨厚新生界松散层覆盖。本区属淮河流域。区内有王引河、丁沟、任李沟、曹沟等小型沟渠自西北向东南经矿区后,再经沱河注入淮河。矿区内农用灌沟纵横,零星坐落这几个村庄。地表下潜水丰富,一般居民生活用水及部分工业用水皆取于此。1.2井田地质特征矿井东~东南浅部以土楼断层和刘桥一矿为界,西~西北以省界与河南省永城市的新庄煤矿相接。井田走
7、向长度为5.08~5.71km,平均走向长度为5.62km,倾斜宽为2.38~3.63km,平均为3.26km,平均倾角为7.13度,井田水平宽度为2.71~3.04km,水平面积为18.05平方公里。图1-1刘桥二矿交通位置示意图1.2.1煤系地层刘桥二矿属于淮北煤田濉肖矿区,位于淮北煤田中西部,在地层区划分上属于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徐宿小区。本区地层出露甚少,多为第四系冲、洪积平原覆盖。矿井范围内无基岩出露,均为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经钻孔揭露地层有奥陶系(O1+2)、石炭系(C2+3)、二叠系(P)、第
8、三(N)和第四系(Q),地层厚度大于1500m,见图1-2,由老至新概述如下:(1)奥陶系(O)奥陶系中、下统老虎山组~马家沟组(O2l-O1m),层厚度118.89m。岩性为浅灰色厚层状的石灰岩,质纯、性脆、微晶结构,局部含白云质,高角度裂隙发育。(2)石炭系(C)地层厚度129.73m,为本溪组和太原组。1)中统本溪组(C2b)地层厚度14.18~23.10m。岩性以浅灰色到暗红色的杂色含铝泥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