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999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情景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情景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就决定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讲述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生产、生活实际、社会问题及化学科技成就等方面创设化学学习情景.从实际生活入手来创设教学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以自然现象为素材来创设教学情景 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层面揭示自然界物质之间变化奥秘的自然科学,自然界物质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问题情景往往从自然现象中来,如在碳酸钙知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展示我国桂林地区溶洞的照片,或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提问溶洞中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主要成分
2、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利用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无处无化学.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内容,燃烧与灭火、防火措施、居室污染、食品与营养、人体中的必需元素、生活中的材料等都是丰富的情景素材. 案例:“盐类的水解”教学情景设计4 教师:大家知道蒸馒头时要发面,还要加适量面碱,这样馒头才会松软可口.炸油条时,在面粉中加一定量的水,明矾和小苏打等,油条同样松软可口. 提出问题: 1.蒸馒头为什么要发面和加面碱呢? 2.炸油条时加入食盐、明矾、小
3、苏打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发面时会产生乳酸,而面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们接触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CO2气体,所以馒头才会松软. 提出问题:那么油条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实验:将适量小苏打和明矾溶于水,发现也有气体冒出. 提出问题:它们到底发生什么反应了呢? 案例分析:先用生活中化学实验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获得直接实验事实,发现了新的问题,进入了新的问题情境.学生被问题引导,激发了动脑、动手的积极性,最终解决问题. 三、利用生产实际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化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对推进社会生产力、人类文明起着
4、重大的作用,生产实际中有着丰富的情景素材.如,化学肥料、农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利弊,对环境污染带来的重大影响;生石灰和熟石灰的利用;金属的冶炼和钢铁的防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 案例:“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情景设计 学习情景:金属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项链、铁制品、铝窗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但全世界由于锈蚀而报废的金属约占世界金属年产量的20%~40%,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损失.4 问题设计:是什么原因引起金属锈蚀呢?我们该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呢?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利用家中常见铁制品进行探究找出金属腐蚀原因,并在实际金属防腐中应用. 案
5、例分析:可见这样的的教学情景设计,发展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体验了化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利用社会问题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利用化学与社会紧密相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景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容易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去再应用. 案例:“酸雨”教学情景设计 创设情景: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能源消耗的70%.燃煤排除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形成硫酸型酸雨.20世纪末我国酸雨区的面积高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很多地方
6、的树木和文物等都受到酸雨的危害. 问题设计: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酸雨有哪些危害呢?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来探究酸雨. 五、利用科技发展创设化学学习情景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化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应结合科技新成果,体现时代特征.如,纳米材料和超导材料、生态农业的发展、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新科技发展. 案例:“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教学情景设计4 教师讲述:学生知道塑料是不导电的,果真如此吗? 实验展示:(教师取出一片导电塑料)现在我把这片塑料接到电路中,合上开关,结果小灯泡亮了! 案例分析:
7、“导电塑料”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也是化学科学实验研究的重大发现.因此将“导电塑料”作为化学教学情景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塑料不导电是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这一素材的介绍.可以改变学生已经形成的有关塑料不能导电的观念;“塑料还能导电?”随着学生的惊叹和疑惑,他们的好奇心油然而生;通过对导电塑料应用前景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感受化学发展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福气.体会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