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寓言中的“反复叙事”

破解寓言中的“反复叙事”

ID:3149812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破解寓言中的“反复叙事”_第1页
破解寓言中的“反复叙事”_第2页
破解寓言中的“反复叙事”_第3页
破解寓言中的“反复叙事”_第4页
资源描述:

《破解寓言中的“反复叙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破解寓言中的“反复叙事”  寓言这类文体的课文在教材中多有出现。在四年级之前,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守株待兔》和《拔苗助长》,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都属于这一文体。新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学段目标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所以在二年级教学《寓言两则》时,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懂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上。三年级教学《寓言两则》的时候,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

2、出疑问。”  由于有了之前的寓言学习打底,四年级的孩子对于寓言不再陌生,对于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文体特点也了然于胸。对于他们而言困难的是:具体到每一篇寓言如何把握故事内容,明确故事的寓意,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故事将想要阐述的道理表达出来的。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往往深度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导,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宽挖深。到了四年级,又要学习《寓言两则》,这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些什么呢?  课标给出了答案,课标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4回到教材,再次研读,就会发现这一目标的提出绝

3、对不是空穴来风。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的,所以确定本课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本篇课文在本册、本组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故事长廊”,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文体涵括了寓言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希腊神话故事和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本单元从不同的文体入手,让我们感受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故事的魅力,并在单元导语中直接提出“练习复述”的要求。这正好和课标中提到的要求不谋而合。  《纪昌学射》就是本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可是飞卫却让他先下功夫练眼力。于是,纪昌苦练眼力,直到眼力练好了,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

4、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本文以生动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为了突出这一道理,作者用很多笔墨写了纪昌如何练眼力,只用一句话交代了他学习开弓射箭。如此详略突出,就是为了突出基本功的重要作用。  可是再细细研读,我们就会有更多发现,那就是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叙述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两段都是先写拜见飞卫,飞卫对纪昌的要求,再写纪昌回家练眼力的过程,最后再写纪昌练眼力的结果。如此的重复,是一种巧合吗?作者如此叙事,用意如何呢?4  带着这样的思考,再读别的寓言故事,我发现这样的重复在《扁鹊治病》《盲人摸象》等寓言中

5、都有出现。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寓言写作中蕴含的叙事密码。《扁鹊治病》重复的内容是扁鹊规劝蔡桓公,蔡桓公不听并不以为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讳疾忌医的思想。《盲人摸象》重复的是每个盲人摸完象后发表自己看法并坚信自己是对的,用以讽刺片面看待事物的可笑。在寓言故事中出现的故事情节的重复,原来是一种反复叙事的结构特点。  于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此为生发点,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叙事特点。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寓意后,让学生浏览课文寻找二、三自然段的相似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就能发现两段的相似之处。教师趁机提出反复叙事的概念,孩子们一下子恍然大悟,并开始思考,作

6、者为什么要将相似的环节写两遍呢?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起来,参透本文的叙事密码。这样就完成了从文本阅读中获取规律性知识与方法的过程。  掌握反复叙事的规律有什么用呢?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一个概念吗?不是的,只有学生掌握了课文反复叙事的结构特点,才能以此为抓手,复述出故事中最复杂的最难记的二、三自然段,复述出整个故事。于是,在破解了本文反复叙事的密码后,教师应指引学生利用这一规律进行复述。由此,孩子们明白了我们学习的不是概念,而是方法。  此时,以文带文,将更多地拥有“反复叙事”特点的寓言纳进课堂就成了必然。以“反复叙事”为切入点,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

7、现探索《扁鹊治病》《盲人摸象》这两篇寓言中重复叙述的内容是哪些?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重复,用意为何?这一部分的同主题阅读,将规律性知识方法运用到同类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即完成了从“规”到“例”的运用过程。4  寓言如此,其他文体的课文也是如此,都可以在依据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到契合文体特点的生发点。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多阅读、多钻研。只有“阅书无数”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只有“钻研有度”才能做到有深度、有广度,才能从容地找准每课的生发点。才能带领孩子凭借言语作品学习语言,学好语言。  编辑李琴芳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