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1162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品德课堂即时性评价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品德课堂即时性评价探微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而师生互动中必然会有即时性评价,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作出及时、恰当的回应。入情入理、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引领儿童的道德成长。但是,笔者作为教研员,常在听课中见到教师不评、乱评、虚评和错评等现象,导致即时性评价低效、无效,甚至起到了反作用。以下,笔者就听课中的感悟,与同行作一探讨。 现象1:有失中肯的评价 《我真棒》一课教学进入到学生展示个人特长环节。首先,一位学生站起来唱了一首歌。孩子五音不全,没有一句在调上。老师依然大声夸赞:“你唱得太美妙了,
2、声音就像百灵鸟一样动人,我们都深深地陶醉了。大家一起以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孩子们面面相觑,一些孩子还在偷笑,教室里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接下来,第二位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一幅画。无论是构图、比例,还是色彩,都不符合基本的绘画要求,显然,这位学生不擅长画画,作品颇有些惨不忍睹。一些孩子想哄笑,又不敢笑出声。老师看都不看,抚摸着孩子的头说:“你画得真棒,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一个大画家。我为有你这样一个学生而感到自豪!” 在接下来的展示和互动中,一些小听众开始失去了兴趣,课堂变得嘈杂、混乱。教师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秩序……5
3、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善用鼓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但鼓励和肯定不是违背真实情况的简单赞扬。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诸如此类滥用赞扬的现象不在少数。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虚伪而廉价的赞扬,久而久之会给学生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学生常听闻此类评价,会将课堂互动评价看作是逢场作戏而不再看重老师的评价;同时,学生会认为,既然不管如何回答或表现都会得到赞扬,就不再思考如何调整思维、改变习惯、纠正错误,由此形成思维惰性,甚至影响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更严重的后果是,孩子长期生活在赞扬声中,也许会导致人格脆弱,无法承受挫折和批评。 上述
4、课例中,教师与其赞扬孩子明显失准的歌声和绘画作品,不如赞扬孩子勇敢展示的精神:不会唱歌,不会作画,同样很棒!这样的赞扬同样会鼓舞孩子成长的勇气和信心。课堂上,孩子呈现的作品或回答不可能尽善尽美,这要求品德教师要把握评价的真谛,明确评价的目的是服务儿童的健康成长。即时性评价只有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发言对象、不同回答实况,作出中肯的理答和引领,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现象2:“顺应性”评价 教学《尝尝苦滋味》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了活动――让学生回家时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困苦和挫折
5、,对自己有哪些启发。课堂上,请孩子们分享采访结果。 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愤愤不平地说:“5我爸爸是一个公司的中层领导,对公司非常忠诚,也非常敬业,每天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但是,公司老板既不给涨工资,也不发奖金,还经常批评我爸爸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我爸爸很憋屈,决定辞职不干了。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我要好好学习,考一个好的大学,将来当大官,不受别人的欺负。”听了她的讲述后,教师走到女孩面前说:“孩子,你真有志气。我支持你,你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其他孩子听了老师的评价,开始议论纷纷…… 课例中这个小女孩的“志气”,其实是“赌
6、气”。显然,孩子在家经常听到爸爸因工作不顺心而发出的抱怨,并由此得出了偏激的结论,其价值观甚至出现了扭曲,亟需教师的正确引导。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教师保持了顺应学生的赞扬式评价思维,不仅没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反而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种评价只会滋长学生自私、狭隘、功利的思想,甚至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仇恨”“报复”的种子。 品德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会经由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表现反映出来。课例
7、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家长的抱怨,如可以领着孩子帮爸爸寻找工作策略以改变现状,由此感悟家长勤奋敬业的品质,共同期待美好的未来。孩子的错误认识往往蕴藏着教育契机,我们要善用即时性评价,抓住契机,激活生活,引领孩子纠正错误,健康成长。 现象3:价值导向错误的评价 在《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快要结束时,教师进行了教学拓展,领着孩子们认识社会:“如果一位老奶奶摔到了,我们应不应该扶起她?”5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孩子们非常感兴趣,顿时展开了热烈讨论,纷纷说出了“扶”与“不扶”带来的多种可能,表达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听完孩
8、子们的观点,教师没有作出评价,而是简要讲述了两个“因扶摔伤老人而被讹诈”的真实案例。孩子们面色凝重,有的甚至倒吸凉气。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给出了错误的导向:“你们还小,还不懂得社会的复杂,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少管闲事。”最后,教师在结束语中希望孩子们在生活中要尊敬老人,便结束了这节课。 课例中,教师引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