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86512
大小:123.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1-11
《“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上) 【摘要】“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通过明晰“自己”的价值定位,明确“儿童”的培养目标,明了“课程”的实施路径。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关键词】七号课程;教育哲学;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35-07 美国学者约翰?古得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
2、方》一书中这么叩问道:一个地方何以被称作“学校”,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又该是怎样的?我想这既是一个教育话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今天的“学校”还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概念吗?显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印证了“时间轴向”对于这“空间恒量”的作用,从三维立体走向四维复合,而又恰恰是“人”的出现,打破已有的格局现状,催生出一种超越时空维度的恒量变化。所以,今天的“学校”,已然不能光凭简单的物架结构、物质形式、物理状态来进行审视,它拥有更为高位的思想内涵、理念价值、精神意义。 事实证明:因为“人”的作用,让这个地方被称作“学校”;因
3、为“人”的活动,让这个地方叫作“学校”;因为“人”的思维,让这个地方成为“学校”。而这个“人”16又是谁?学生、教师、员工、园艺师、厨师、电工、清洁工……其实,所有对这个地方构成“作用”、产生“活动”、形成“思维”的,都属于这个“人”。无可厚非,因为“地方”的特殊性,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人”最终的主体还是回归、指向于学生,即:我们的“儿童”。而在儿童和学校之间必然存在的且相互促进的媒介,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这样的一种媒介形式,我们把它唤作课程――它让儿童的活动具备一种特殊的情境,让儿童的生命体验成为一段幸福的旅程,让儿童的人格素
4、养拥有一份向上的张力。我们试图破译课程密码,形成一种独特的模式来达成这样的一份追求,在实践探索中,清英外国语学校“七号课程”孕育而生。 一、课程缘起:一场赋予哲学思维的教育唤醒 哲学,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精神高地,它作为一种信仰根植于人的思维方式中。一方面它“对当时一些理智上的论争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另一方面,它“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教育问题或其他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也就是说,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思考与把握,承担着检验与证实“教育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5、,同样也“澄清一些相互冲突观念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在梳理“七号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带着哲学的思辨审视课程的建构。我们不断地叩问自己为何叫“七号课程”?“七号课程”是什么?“七号课程”怎么做?“七号课程”的效果怎么样? (一)“七号”何来? 面对风靡全球的雷夫老师和他创造的教育奇迹“第56号教室”16,很多人或许会把“七号”与“56号”概念等同,产生联想。其实不然,它蕴含了我们对于“学校、儿童、愿景”三大维度的思考: 1.具有学校特质:在我们的思考中,学校就是一个“大教室”,我们将它命名为“第七号教室”。“
6、七”是校名“清英”的“清”的谐音,意味着第七号教室是带有“清英”特质的教室,在这里,所有的发生、成长、创造、变革都拥有清英这一所学校独特的历史成因、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2.具备儿童特点:“七”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字,它意味着学生在这个大教室中度过七彩的童年生活。小学阶段的学制为六年,但“七”寓意着超越时间的限制,我们期待的教育不应该是仅仅影响孩子学习成长的六年,而应该是放眼未来,成为他终身受益的回味。 3.具足愿景特征:“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阴阳”与“五行”之和,是儒家躬行不辍的“和”的状态,也是道家追求向往的“道”或
7、“气”境界,它们都与“善”“美”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清英核心文化追求“和善”不谋而合,正所谓:和而不同,善己达人。以“和善”的胸襟达成“学会共同生活”的目标。 (二)“哲思”何处? 杜威认为:教育哲学“意味着一种态度,致力于获得一种人生经验的统一的、一致的和综合的关照”。本着对于“生长”与“发展”的追溯,我们试图通过寻“根”的方式来梳理学校的教育逻辑,让所有的实践拥有“依据”。 1.源自于儿童本位的主体性认识。 关于教育的立场界定,无非就是理清三条准则,即:教育是“16为了谁”,“依靠谁”,“从哪出发的”。成尚荣先生指出
8、:教育是为了儿童,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应该从儿童出发。所以他认为: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基于儿童立场的准确定位,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的教育,课程就是儿童的课程,学习就是儿童的学习。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儿童站在课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