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86425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1
《“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讨 摘要: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公共意识不足、权利意识过重、缺乏自律精神、行为能力缺失和参与意识不强等。“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包括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强教师的公共意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和加强制度建设等。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17-02 公共精神是指社会成员以独立、自由的主体身份进入公共领域,超越自我意识
2、的局限,积极主动地关注公共利益,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并致力于遵守和维护公共生活的准则和规范的意识和观念。公共精神是社会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大学生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所处地位的特殊性和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生群体是全社会公共精神培养的重中之重。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90后”了,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一部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出现了滑坡,尤其体现在公共精神的缺失上。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还未引起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足够重视
3、,尚缺乏有效的措施与手段[1]。 一、“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7 1.公共意识不足 公共精神是个体在公共生活领域内所呈现出的一种思想境界与行为态度,其核心要义是对公共利益、公共价值的维护,以确保公共生活领域具有良好的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个体要具备“公共”意识;否则,个体就不可能自觉地对公共利益、公共价值进行维护。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在公共生活领域内活动时所要面对的各种关系,对其来说大多是陌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个体既难以确定上述各种关系是否与自身有关,也无法确定其能给自身带来何种利益,这
4、导致了人们普遍存在“公共”意识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他们的“公共”意识缺失的表现更加明显。如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大学生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来的失范行为,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身的行为对他者的影响。 2.权利意识过重 公共精神要求个体要以利他的方式处理自身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强调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倡导权利与责任的统一。“90后”大学生在自我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他们的责任意识却趋于淡化。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呈现出明显的自我权利追求倾向。部分大学生甚至持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处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时,
5、不是优先考虑自身对他人、对社会与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是将维护自我权利放在首位,追求所谓的自我实现。 3.缺乏自律精神7 公共精神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内活动时,必须要自觉遵守公共生活领域内的各种规则规范。对规则规范的遵守不仅需要有外在的强制力量,而且还要依靠行为者的自觉与自律。只有当行为者具有了自觉与自律的意识,他们在面对公共事务时,才能对自身的行为是否违背各种规则规范进行内审。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大多数人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都能较好地保持自律与自制。而当超出特定的范围时,各种行为失范现象就会频频发生,大
6、学生也不例外。如校园“情侣”在公共场合的失范行为、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就餐时任意插队等,都是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自律精神所造成的。 4.行为能力缺失 个体在公共生活领域内活动时,其行为要合乎规范的要求,既行为者自身不仅要具备对规则规范的信仰与自律精神,还要具备对规则规范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其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矛盾与冲突。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面对规则规范不仅缺乏自律精神,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行为能力。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原因或多或少与他们缺乏相应的对规则规范的运用能力有关
7、,致使他们无法正确处理自身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把自身与所处环境割裂开了,从而导致自身与环境之间产生了冲突。 5.参与意识不强 公共精神是人们对公共利益的关心和行为自觉。对公共利益、公共价值的维护需要个体都能够超越自我,并表现出应有的热忱。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参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7的心态,不愿参与公共事务,在公共生活中只关心与自身权利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将自身封闭在特定的范围内,有的甚至连班级活动都不愿参加。 二、“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 公共精神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8、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成功实现向现代新公民的转型,而且还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培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这是来自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重要求。公共精神的养成是公民知识内化的结果,为此应将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