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70756
大小:31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点考法训练 专题8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专题八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高频考点一 神经调节考法一 1.(2012课标全国Ⅰ,4)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答案】C【解析】看到酸梅时唾液会大量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人并没吃到酸
2、梅,但是看到酸梅时,联想到酸梅的味道,从而引起唾液分泌,是一种条件反射,因此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所以效应器是唾液腺;酸梅的色泽是由视觉感受器感知,并传到大脑,从而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并不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有“电—化学—电”形式的信号转化。2.(2016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期末,31)研究者发现,人体鼻腔中的嗅觉细胞(又称嗅觉神经元)产生了特化结构——纤毛,这些纤毛表面存在蛋白A,该蛋白能和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结合。(1)产生嗅觉的反射弧中嗅觉细胞属于___
3、_____。嗅觉神经元特化产生的纤毛是一种细胞突起,该种突起属于嗅觉神经元的________。为嗅觉神经元产生兴奋供能的细胞结构主要是________。(2)研究者只针对嗅觉细胞进行研究,很快就找到了控制蛋白A的所有基因。这样做明显缩小了研究范围,因为嗅觉细胞已经发生________,控制蛋白A的基因会在这些细胞中________,从而产生不同种类的嗅觉细胞。(3)研究者发现人类能够辨别的气味约1万种,蛋白A却仅有1000种,控制蛋白A的基因在每个嗅觉细胞只表达一种。由此推测,蛋白A作为细胞膜上的________可与挥发性有机
4、物结合,它们需要______才能共同识别某一种气味,产生兴奋,传到高级神经中枢,从而使人类对多种多样的气味形成不同的嗅觉。(4)嗅上皮是由嗅觉细胞组成的,狗的嗅上皮总面积约为人体嗅上皮总面积的34倍,由此可知,狗比人类嗅觉灵敏度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感受器 树突 线粒体 (2)(细胞)分化 选择性表达 (3)受体 相互组合 (4)狗的嗅上皮面积大于人类;嗅觉细胞(或蛋白A、受体)数量和种类多,识别不同气味的受体组合方式多【解析】(1)产生嗅
5、觉的反射弧中嗅觉细胞属于感受器。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嗅觉神经元的突起是嗅觉神经元的树突,线粒体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嗅觉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在分化的细胞中,基因有选择性地表达。(3)根据题意,蛋白A的作用是识别气味分子,故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气味分子需要与受体相互结合发挥作用。(4)根据题意,狗的嗅上皮总面积约为人体嗅上皮总面积的34倍,即狗的嗅觉细胞多于人类的嗅觉细胞,所以狗嗅觉灵敏度比人类高。配合各任课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学生中培养苦学精神,发扬拼搏精神,形成以勤学为荣的班风;充分利
6、用学校开展的“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以及具有储能特色的“当月之星”的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考法二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的机理3.(2016课标全国Ⅰ,1)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7、【答案】B【解析】神经元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说法正确;神经递质在体液中随着体液的运输而移动,不消耗ATP,B说法错误;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结合的受体蛋白,其合成需要消耗ATP,C说法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静息状态,需要消耗ATP,D说法正确。考法三 4.(2016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期中,54)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的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1)刺激强度与兴奋有何关系,现有两种假设:假设1: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
8、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假设2: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 图1 图2图3①在坐标图1中画出上述假设1、假设2相对应的实验结果。②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