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2953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立足每个学生发展 构建责任课程体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立足每个学生发展构建责任课程体系 【编者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责任教育已成为不少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他们是否具有责任意识,不仅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学校应如何让学生受到深刻的责任教育,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呢?基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办学实际,南宁市仙葫学校明确了“责任育人,育责任人”的办学宗旨,从学校教育教学、后勤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架构了责任教育框架,开展了“美丽校园我负责”“高效管理我负责”“多彩课程
2、我负责”“有效课堂我负责”“丰富活动我负责”“和谐社校我负责”等系列责任教育探索与实践,力图将责任教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浓郁的责任文化的浸润中成长。本期让我们与南宁市仙葫学校一起,共同关注中小学责任教育。 【关键词】学生发展责任课程 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40-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6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学校结合本校实际自行实施的校
3、本课程。南宁市仙葫学校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了“责任教育”的特色发展主题,架构了“美丽校园我负责”“高效管理我负责”“多彩课程我负责”“有效课堂我负责”“丰富活动我负责”“和谐社校我负责”的学校发展框架,其中构建多彩的课程,形成责任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我校将责任教育深入到课程这一核心领域,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责任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形成课程共识,构建责任课程体系 随着办学实践的深入推进,我校面临着一个个教育困惑和难题。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
4、所中小学校,生源结构、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差异性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严重欠缺。课堂上,有不少学生昏昏欲睡或是东张西望,但在运动场、艺术活动中,学生们个个生龙活虎、神采飞扬。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产生这样强烈的反差?我校努力寻找问题的根源,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我们的课堂缺什么”的主题研讨,进行了课堂教学“问诊”,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课堂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单从课堂上去发展学生是不够的,我校开始从课程的设置上寻找突破口。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喜欢程度,我校在三
5、至八年级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在“你喜欢现在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吗?”一栏中,学生选择“都喜欢”的占19.64%;选择“大部分喜欢”的占41.42%;选择“少部分喜欢”的占14.95%;选择“都不喜欢”的占2.35%。而在“6除学科课程的学习以外,你是否愿意学习其他非学科学习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比如手工制作、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一栏中,学生选择“愿意”的占79.21%。这些统计数字说明,学校仅仅实施国家课程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更加丰富的课程,学校只有构建多彩的课程体系,方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随后,我校先后向全体教
6、师和家长发放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有76%的家长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并且有50%的家长愿意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96%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很有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支持校本课程开发;9%的教师已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68%的教师表示“有一些想法,愿意参与”。从调查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和家长都有全面的教育观,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绝大多数教师和部分家长愿意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具有较好的课程开发资源。学生的需要,教师、家长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校责任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为此,我校开始了课程体系的建
7、设工作。 (一)明确责任课程体系的目标6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应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步。依据学校章程确定的培养目标,我校首先明确了责任课程建设的目标。在总体目标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文明素养,言行规范、诚信做人;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能适应未来社会、有责任感的仙葫少年。在具体目标方面,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8、、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二)课程资源整合,形成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