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50558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浅谈新手幼师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手幼师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 摘要:很多新手幼师在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方面存在一些疑惑,为了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认为需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提高。 关键词:新手幼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师德 一、内化专业理念与师德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可以将专业理念与师德分为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及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 首先,我们从事的是一份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的保教工作,它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服务的主体是3
2、~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其自身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因此需要新手教师本着一切以幼儿为主,尊重、关爱和信任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当然,保教结合也是幼儿园教师所特有的一种方式。保教结合应当渗透在幼儿园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方位的发展。 最后,新教师的个人修养十分重要,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行为,更要提升内在的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最基本的是要有“四心”4: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我们要乐观向上,不断地进行学习来充实自己,还要学会进行情绪调控,给孩子们做一个
3、好的榜样。 二、积淀专业知识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可以将专业知识分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三个方面。 首先,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幼儿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因此,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当将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寻找适宜的对策,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掌握不同的幼儿在发展水平和优势领域方面的特点,并寻找对应的策略和方法。 其次,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应该时刻牢记于心,并
4、将其贯彻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以及班级管理中,时时刻刻体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另外,这个时期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面对突发状况时不知如何应对,因此需要我们教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4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需要我们让他们变得丰富多彩。儿童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他们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教师帮他们解答,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应该在他们遇到疑惑、困难时给予他们知识方面的普及和教育。所以,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
5、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当然,我们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和基本知识,并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三、提升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能力为重”,是指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的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首先,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班级环境和氛围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师幼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孩子在
6、轻松、和睦的关系中感到愉悦和温暖。 其次,幼儿的一日生活主要由游戏活动和教育活动组成。《幼儿园教育与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幼儿知识、能力的提高都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因此,教师要给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从而获得语言、身体、社会性以及认知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有其阶段性的活动计划和具体的活动方案,为了体现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活动。4 最后,新手教师要想取得实
7、质性的提升,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针对保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搜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到自身的提高。新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可以是阶段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并按照这个规划不断地去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丹.浅谈新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S1). [2]李克军.新手型教师入职期专业化成长的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胡志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