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ID:31448654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_第1页
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_第2页
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_第3页
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_第4页
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设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数学这门课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方式特殊性.在数学上教师常向学生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方法.有效设问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把有些没必要提问的问题

2、拿出来提问,其实“满堂问”是“满堂灌”的变异,有效提问不多。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提问,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达到提问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时机设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1.在引入处设问  用设问方法引入新问题情景,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6时,我问学生:若有一条长度为10米的绳子,让你围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矩形,应该围成怎样的矩形?可能很多学生凭直觉回答说是正方形。接下来我又要问为什么要围成一个正方形

3、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呢?此时引出今天的课题,说明今天我们就要利用二次函数来解决像这些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记忆深刻,兴趣大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结尾处设问  在结束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有意创设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例如,在“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结束时,可问: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和半径分别是怎样确定的?”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促使学生去归纳总结发现它们固有的规律和性质。  3.在重点处设问  每堂课都有重点,它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处设

4、问,引导他们正确掌握知识实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讲“完全平方公式”一节时,提问学生:“在公式(a+b)2=a2+2ab+b2中(a+b)2,a2,2ab,b2各表示什么?”这样提问,可使学生对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4.在难点处设问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难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将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运用设问手段引导学生解决难点,必须从思维角度去铺路搭桥,以攻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认识函数”一节中,函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抽象,归纳出函数概念后可给学生问题:长方形的一边为x,面积为y,则y

5、是x的函数吗?6为什么?还问:圆的半径为x,面积为y,y是x的函数吗?然后又问前则为何y不是x的函数,而后则y是x的函数呢?这些设问,学生可通过理解概念得出答案,从而把握了函数的本质特征。  5.在疑点处设问  当教学内容表面看来有冲突、矛盾时,或者学生在回答时有冲突、有疑惑、有争议时,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困难之处,同时也是知识展开、培养能力的契机,此时此刻应该及时提供进一步的有效设问,以问来代替教师的单方面评析,使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纠正成为问题解决的主旋律。例如:课堂练习时有一个判断题“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必垂直于弦”,开始学生几乎都感到怪怪的,都认为题目的语句有

6、冲突,是个错误的题目。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感觉冲突、矛盾时,就是设问切入的良机,所谓“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师就首先设问“那么我们就把括号里的四个字“不是直径”拿掉,再来判断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吧”,此时学生之间又有了冲突,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极少数学生认为是个假命题。教师就应该接着设问:那么那些判断为错误的同学认为那个括号是否多余呢?为什么?”。当教师以设问作为切入点,及时切入,能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变矛盾为和谐。  6.在知识模糊点处设问  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从其认识上的模糊处来提问,让学生从正确与谬误的比较中辨明是非,利用反差效应突出本质差异,从而提高思

7、维的精确度。例如,讲平行线的定义时,学生不难理解,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不妨这样问:“6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定呢?如果没有这一限定,能否得到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呢?”教师的反问,使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解决了一个知识模糊点。  7.在题目变通处设问  当学生在掌握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例如,在讲解“当x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x2-2x-3的值:(1)y=0,(2)y0”这道题后,变通设问:“能否把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