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3548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玉米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玉米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 摘要以当地推广种植的27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对比法测试,对其抗病性、抗倒性以及产量上表现的差异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以平安186、Z301、丹玉150、中地9988等各性状表现突出,从而推选出在当地适合加密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较强的玉米品种。 关键词玉米;品种;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513.0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1-0073-02 针对春玉米主产区目前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等问题,在各主要生态区开展品种筛选试验
2、,筛选出多抗,高产,耐密,早熟,生产安全的玉米新品种,为引导农民科学选择和种植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1-2]。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4 试验在通化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地进行,此地块前茬为玉米、肥力中上等。4月28日播种。供试品种为当地种子市场销售的、代表当地的推广种植的27个玉米品种,分别为先玉335、爱农18、原单10、联网68、Z301、金庆202、平安186、九单318、CH413、ZSCZ19、爱农17、丹玉150、SCZ19、先22、ZN62、JH103、德玉919
3、、波玉3、中地9988、JT189、联网45、HY203、NB1、3741×3782、3782×4141、03×3662、03×3745。参试品种的密度均采用当地品种区域试验的规定密度为适宜密度,本试验密度设90000株/hm2。 1.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对比法测试,共设27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先玉335为对照(CK),每个品种种植6行,行长5m,行距0.6m,小区面积18m2,四周设不少于4行的保护行。小区行间不留过道,其中一端留1.2m过道,小步道间隔为0.6m。 1.3试验
4、实施 底肥施尿素100kg/hm2、磷酸二铵180kg/hm2、硫酸钾80kg/hm2、硫酸锌15kg/hm2,追肥施尿素300kg/hm2;播前使用1次苗前封闭除草剂,6月初按品种的适宜密度定苗,6月中旬中耕锄草,由于2015年播种期低温,出苗延迟将近10d,进入7月灌浆期,持续干旱,玉米灌浆受阻,为了缓解旱情,试验地7月中旬开始人工灌水[3-4]。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田间调查记载各个生育时期,包括播种期、出苗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收获期。在籽粒进入蜡熟期后,系统调查植株性状及病害发
5、生情况,成熟后收获中间4行,风干后计算产量[5-6]。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春季低温寡照,出苗期延迟104d左右,部分试验地遭受虫害、病害,出苗率降低,进入7月持续干旱,导致通化地区玉米授粉质量下降,空秆增多,秃尖增多,生育期延迟10d左右,产量降低。 2.2抗倒性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8月末遭遇1次强降雨,特殊天气原因造成部分品种倒伏率较高,其他品种均表现很强的抗倒性。 2.3空秆和秃尖率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进入7月中旬至8月中旬,授粉期连续干旱,玉米出穗
6、延迟,玉米授粉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品种的结实率降低、空秆率有所增加。 2.4抗病虫性 从表2可以看出,部分品种的抗病性较强,对于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等病害,大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轻或未感病。7月末粘虫发生严重,部分品种受害严重。 2.5产量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与对照品种先玉335(CK)相比,平安186、Z301、丹玉150、中地9988等4个品种产量性状表现突出。 3结论与讨论 2015年由于天气原因,出苗期延后10d左右,进入7月高温干旱少雨,玉米出穗延迟,致使生育期延迟,空秆率
7、增加,秃尖严重,8月末1次强降雨导致部分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产量有所降低。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先玉335相比,平安186、Z301、丹玉150、中地9988等4个品种各性状表现突出。 4参考文献4 [1]杨海燕,冶晓峰,景治忠,等.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43(4):75-76. [2]张泉锋,姜聪,沈年伟.10个普通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700-701. [3]李风章,李建军,高震,等.鹤壁市玉米新品种的比较
8、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61-62. [4]海小东,孙成军.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65. [5]王明山.土墩子农场玉米品种种植比较试验[J].新疆农垦科技,2015,38(7):13-14. [6]贾晓军,丁变红,张小伟,等.北疆膜下滴灌糯玉米品种筛选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73-76.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