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3416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思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故乡的味道故乡的思念 我是土生的温州人,六岁之前或许还能称得上是“土长”的温州人,六岁之后跟随父母去了外地生活,也便远离了故乡,从此就很少回去,至多不过是春节时回趟老家住小半个月而已。可是,即使关于故乡的记忆,仅仅是那六年的时光,每当午夜梦回,常常仍是故乡的小桥流水,外婆的音容笑貌,还有那无穷的乡土美食。 记忆中,外婆家有一个大大的灶台,灶台上放着一只大大的铁锅,幼时的我特别喜欢它,因为外婆总会用它变出不同的美食。以下,我便要介绍几样吃食,都是外婆的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 桂花汤圆 桂花汤圆不知是不是温州的特产,我只知道外婆每逢秋天就会做给我们吃。 外
2、婆家的小院子里种了几株桂花树,金秋十月,金黄色的桂花绽放,像是穿着黄色裙子的小姑娘在欢笑,它们的香味如小手缠绕着我,芳香扑鼻。这时,外婆便开始收集起桂花来。若天气晴好,就拿出来多晒晒。待到桂花落尽,外婆就开始做桂花汤圆了。 那汤圆可不像元宵那么大个,它很小,就如珍珠般大小。4 午后,外婆端着几碗汤圆,招呼我们几个小孩搬着小椅子去院子里晒太阳。坐定后,外婆把碗轻轻搁在小桌上,一人一碗。小小的汤圆沉躺在碗底,桂花漂浮在汤中,似有若无地散发着清香。舀一勺汤圆,汤圆们呆头呆脑地挤在勺中,金黄的花瓣轻轻地贴在上面,煞是可爱。汤圆入口,香香糯糯,甜甜爽爽,再配上暖暖的午
3、后阳光,一切都浸满了甜蜜与温暖。 炒米线 “米线”,温州人叫“面”,小时候我也只吃过这一种“面”。所以后来到了外地,实在不明白那种又粗又宽的面有什么好吃,也不懂我所知道的面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叫“米线”?后来才渐渐明白,这是文化的差异,我也慢慢地改口称它为“米线”,省得浪费口舌去解释“此面非彼面”,可心里却有种莫名的怅然。 温州的炒米线做得最好的地方,似乎是芙蓉市。而我认为炒得最好吃的,则出自我外婆之手。 大年夜,厨房里最是热闹。母亲、小姨、舅妈都在厨房里帮外婆忙,她们主要负责炒各色小菜,而主食炒米线自然是外婆亲自掌勺。 说实话,炒米线的做法步骤我不太记得
4、,虽身为女孩子,却对厨房的事一点儿也不了解也不太感兴趣,唯一有兴趣的只是已做成的食物。偶尔几次进厨房时,碰见外婆或母亲在炒米线,也不甚在意,现在提笔却写不出做法,实在是有些赧然。只大概记得应是先在锅底倒些许油,然后将泡了一个下午的米线放入锅中,再之后便是加各种配料和调料,翻来覆去地炒,最后成了一锅韧劲十足而美味的米线。 炒米线里放的配料很多,温州人爱吃海鲜,所以常常能在米线中找到虾或是蛤蜊,然后也会有蛋、卷心菜的身影。吃一口,真的是韧劲十足,与外面卖的那种像是被水焯烂的米线真是大不相同。4 其实炒米线不只是过年时吃,在任何一个节日里,温州人都会炒一锅来庆祝,
5、甚至是日常,只要开心,也都会做来吃。 后来在外地想念家乡的味道时,我就会去类似“芙蓉炒米线”的饭店点一碗米线,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个人慢慢地吃、静静地吃。说实话,那米线真的比不上外婆做的,却最接近那种味道。熟悉又陌生,大概就是游子怀念故乡的味道时的感觉吧。 麦太荷 麦太荷,我根本不知道用普通话怎么讲这个吃食!这“麦太荷”三个字只是我根据温州方言的发音勉强凑出来的。这种美食,有点类似于春卷,但又不相同。 麦太荷看似并不难做,只要有一叠薄而韧的面皮,再炒些小菜――豆腐干、炒蛋、炒洋葱、炒大葱等就成,当然这些菜要切成条儿,哦,还不能少炒米线。然后取一张面皮摊在
6、桌上,每样小菜夹一些放在面皮中央,再类似春卷那样一卷,便可以吃到可口的麦太荷了。 但是,问题就是那面皮不好做。母亲尝试做过,可面皮不是太厚,就是长满了疙瘩,母亲望着被“糟蹋”的面糊,无奈地笑笑,叹了句:“这种事只有你外婆做得好啊。”最后只能把面糊扔了,去外面买面皮,只是面皮很贵,五张就要好几块钱。母亲便似有若无地叹了口气。我知道她又在想外婆了。 外婆做的面糊黏稠得当,摊的面皮厚薄适度均匀,再配上还热乎的小菜,真是一绝,而这美味是我这拙笔所不能写出一二的。4 在外地多年,自然是吃过外地的春卷的。那味道跟家乡的完全不能比,面皮不筋道不说,里面的馅儿也没那么多新
7、花样儿。果然家乡的味道是哪里都比不上的。 故乡的吃食,给我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讲完。而此时写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为了讲述一种味道,不如说是叙说一份思念。 (指导教师:钟咏亮)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