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18410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学数学要努力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数学要努力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摘要:要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发现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 关键词:探究;创新;发散思维;合作学习 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很强的应用性。从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导向性看,也非常注意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顺应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在课堂教学及练习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通过感受发现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
2、情,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的渴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引导。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教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某学生掷铅球时,铅球经过的高度y(米)与水平距离x(米)之间的函数图象是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一
3、部分。(1)求函数的关系式,画出函数的图象;(2)根据图象说出该学生掷铅球的成绩。学生一看,自己熟悉的掷铅球运动居然是一个二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心里很好奇,于是他们主动地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就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上述方法则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注重了过程反馈。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小时候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当时只是觉得好玩,而
4、在教师培训中也常常被作为反面的案例加以剖析,现在看来,设置类似的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然,对开放题的运用设计合理才能收到成效,如,在设计这一题时,可以这样进行:第一阶段:3~5次这类问题,设计为无结果讨论,一节课之内无时间限制,讨论到什么时候就是什么时候,教师把主要观点、主要语言错误记录下来,在结束时,进行简单总结归纳,并提出讨论的建议,告诉学生如何发表观点,如何发表不同性质的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性表达的能力。第二阶段:3~5次这类问题,设计为规定时间小组讨论,比如10分钟,然后全班把不同性质的问题汇总列出来,然后进行写作活动。4 在教学实
5、践中,本人坚持每周安排一个开放题,并精心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得被动学习、厌学成为常态。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播放了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让学生数一下各种车辆的数目,接连放了两遍,学生还没有数清楚,这时,我说:“想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小组就开始商量,分工合作,在小组内,分工计数轿
6、车、公共汽车、面包车、大卡车等数目,又放一遍录像后,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在这个例子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再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在小组内提出猜想,然后证明,后来意外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达成率也很高,远远超出了我的期望。尝到甜头后,我有意识地将合作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建立学习兴趣小
7、组,定期辅导、定期布置任务并跟踪检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1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