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02416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总有一种方式,适合我们长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总有一种方式,适合我们长大 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跟自己比 文上学来,我意外地看到她眼圈泛红,走过去轻声问她怎么了。她躲闪了目光回答我说没怎么,然后自顾打开书包翻出书本。文是那种温婉的女孩,虽还只是五年级的小姑娘,但言行举止已显现出良好的素养。她那天的情绪真的不对,问了她没说,我没权利强求。我知道关心有时是问有时是不问。如果她想跟我说,自然会跟我说。后来,她还是跟我说了。她说,她妈妈老拿她跟叔叔家的妹妹比,说妹妹做什么像什么,什么都做得好。 叔叔家的妹妹只比她晚出生几天,与她上同一个年级却不在同一所学校,以前的期末考成绩出来基本上都是人家妹妹领先。于是烦恼就来了。
2、尤其可恶的是逢年过节亲友们凑到一处,有一种没话找话的寒暄恶习,便是打听各家孩子的考试成绩。文妈妈逢到这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觉得低了妯娌一头。在这样微妙而复杂的心理下,这个叔叔家的妹妹就跟她捆绑在一起,被妈妈时常拿出来比对,当然主要是拿自家女儿差的比人家强的,然后再把比对结果润色夸张一番唠叨给她听。文说她很委屈:“我脑袋就是笨嘛,妹妹比我聪明,怎么老拿她跟我比?” 呵,这又是一起“别人家的孩子”。偏偏这别人家还带上妯娌间那种微妙的关系。我也不得不替她抱屈。文说:“老师,我害怕考试,不是怕你,而是怕我妈。”我说,“6我要是有这样一个总拿我跟人比的妈,我也头疼。” 后来
3、我还看到文和双休日回老家的堂妹妹一块玩。文处处谦让那个只比她小几天的妹妹,一边随妹妹使小性儿,一边给别人夸妹妹有多了不起。说实话,我很庆幸文的好品格,这种情况下,没演变成那种嫉恨的偏激。但,眼看着她束头束脚的自卑的茧也日渐成型。 其实,这就是老师或者家长们惯用的――“你看看那谁家的谁谁,如何如何,你再看看你……”这类唠叨教育的后果。我们想得很好――激将,让他们知耻而后勇。结果呢?不是引起不必要的嫉恨,就是触发自卑,甚至有的还会生出反正我就这样,破罐破摔的想法。这是不是与我们的初衷相违?我说,岂止相违,简直南辕北辙。 “别人家的孩子”不必说,这种“比”更是要不得。但
4、比不比呢?当然可以比,但是应该自己跟自己比。 我跟文说:“谁说你笨的?”她眨巴着眼睛看着我,好像她所谓的笨早已是事实。我说:“我从来没说过你笨,相反,我倒感觉你很有自己的思维。别人都没否定你,你倒自己否定起自己来了?这跟战场上不战而退的逃兵有什么区别?文,你接受新知识确实是比较慢,但掌握了就能运用得很好,你属于那种迟开的花,花期稍微晚一些,但盛开了却是一片荼蘼的风景。还有,咱先别忙着跟别人比,先看清你自己,妹妹画画好,但是你长跑有毅力能坚持,那种能吃苦的韧性更可贵。她数学好,但我分析你数学也不差。你根本不用跟谁比,先跟自己比,让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认真,让明天的你比
5、今天的你更仔细,成绩就会有大的提高,你信吗?反正,我深信。”6 文是个有心的孩子,从我的话里找到了信心,我也跟她妈妈做了沟通,她妈妈嘴上不说什么,但在实际上还是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比”这个词似乎一直很畅销,社会上比房子比车子乃至比孩子;学校里比设备比名头比老师比学生。作为家长,各自为各自孩子缔造了不同的家,为什么要拿自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作为老师,一个班有那么多学生,学生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不同,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也不同。这么多年来我们却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这已经对某些孩子不公平了,为什么还硬要一个跟另一个做对比去品
6、评? 不记得从哪读到过一篇文章,说中学生最反感的事情之一就是老师在学生当中树立某种榜样,并时常以“榜样”为标杆对学生进行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的批评。随着学生的年龄日益成熟,他们对这种榜样效应越来越漠视,甚至反感。而“榜样”同学也会因其他同学的“另眼”,对这种荣誉开始不领情。这些孩子已经被“比”怕了,“比”够了,“比”烦了,这样的说教还不如不说。因此,不管是在教育还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就事论事,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从不“比”着来说。在学习和生活上更提倡学生自己跟自己比。 新接手的这个六年级,学生书写很差,我第一次看他们作业差点哭了。他们也很惶恐。我冷静下来告诉他们
7、别急,慢慢来,咱少留作业,一笔一划地写,只要让我看到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认真,我就高兴。只要你对今天的你比对昨天的你满意就算成功。你们一点一点的努力我都会看在眼里。6 如今,我眼看着他们一点点战胜自己的缺点,一点点获得成就感,我们共同喜乐。我跟他们说能够战胜自己的人,从来都是最强大的,无需跟别人比。 我是蜗牛,我爬得慢,但我也很快乐 今天指名学生读课文,我特意找了那些平常不举手的同学。说实话新接手的年级,对他们还不算了解,能够熟识的只是那几个活跃的学生。但教与学不单只是让几个活跃孩子来演绎。 结果是预料中的不理想,那个有点胖的男生林读了那么简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