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00838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队伍;学习型组织;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03―0021―01 就学校自身而言,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与生存及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把促进学校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列为学校发展战略之一,让学校不仅是学生们学习和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们学习和成长的乐园。为此,学校要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再生能力和造血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校本研训。 一、以校本研训构建学习型组织 校本研训简单来讲是以校为本,
2、立足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训。由于决策在学校,研训内容源自本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的研训改革不仅需要依赖于外部程序,并且要有全体教师参加,学校负责研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和教师的组织,研训的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4 学校中的教师由于都处于一个相同的环境中,面对着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尽管教师个体间存在差异,但是这些教师必然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同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成了校本研训中的最主要的形式。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中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同事间
3、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需求,通过合理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训,加强了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经验交流、案例教学、集体备课、示范教学、协作教研等方法、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引导教师间合作学习,提高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学习型教师,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能够促进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 二、以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 “学习型组织”所指的学习不同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学习。在日常用语中,学习主要指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信息,然而,这与真正的学习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
4、意义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塑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以前未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获得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都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因为这种学习能创造出生命的真正价值。 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将其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学习型组织”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4在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要求全体教师怀着崇高而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观念和神圣的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和过去的成功经验,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以学校的共同远景为
5、目标,团队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在潜能和个性优势,创造学校发展的优异成果,培养学习型教师,让教师在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实现自我,感受工作带来的快乐,并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对于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教师,工作已不再是教师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目的,工作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内在价值。通过工作,教师体会人生,不断学习,自我否定,自我创新,探求生命的真正意义。在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才能使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持久的优势,教师才有可能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具有竞争力,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三、以学习型教师促进学校发展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
6、念与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能力,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个体性,但个体的成功需要在群体中孕育。因此,教师之间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而非彼此隔膜的陌生人。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和成功,要打破在课堂上和学校中存在的隔离状态,需要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4 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是教师队伍的竞争。学校发展滞后,教学质量差,最根本的问题正是教师的问题。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提高
7、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立志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调动全体教师参加,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提高教师教学专业能力,依靠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协作奋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蔡扬宗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