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

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

ID:31398124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_第1页
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_第2页
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_第3页
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_第4页
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应由“教”转向“学”  【摘要】数学课堂需要唤醒学生学力,真正由“教”向“学”转变。话语权要由教师转向学生,学习形式要由热闹转向深入,学习过程要由重教转向重学,数学思想要由说明转向感悟。“教”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  【关键词】话语权;学习形式;学习过程;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39-02  【作者简介】浦芳,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长,高级教师,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教”与“学”是我们习以为常的

2、关系,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得到普遍推崇,但真正实施了吗?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处于绝对地位,大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小到每个问题的提问方法、评价指向,都由教师一人独揽。如果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受体,那么被动的受教育者怎么能成为教育的主体呢?数学课堂需要唤醒学生学力,真正由“教”向“学”转变。  一、话语权:由教师转向学生6  在一些数学课堂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景象:教师在讲台上针对某一知识点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底下的学生却充耳不闻、无精打采。也经常有教师在课后抱怨:我都跟他们讲了多少遍了,还是

3、有这么多人不会。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但是,教师不应该沉醉于自己单口相声般的精彩讲解中,很多时候,应该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上《9的乘法口诀》,课始,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了1~8的乘法口诀,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回顾乘法口诀的学习方法。接着,教师又问:今天我们就按照以前的方法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在这里,教师两次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一是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把话语权交给每一个学生;二是通过学生代表发言,把话语权交给个别学生。能听懂

4、教师的讲解,是一个层次;能用自己的话把学习过程说明白,层次更高,只有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学法,才能做到这一点。让学生自己讲,既能激发他们学习主体的意识,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形式:由热闹转向深入  一些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参与面很广,好像把话语权都还给了学生。教师问,一个学生答,教师又提问,换一个学生回答,提问的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师就以为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其实,学习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人能够替代,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学习状态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6单元

5、有这样一道习题:用两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刚出示完题目,就有几个学生举手,教师很高兴,急忙请其中一个学生发言,然后又请一个学生补充说明,最后自己总结了一遍,2个优秀学生加上教师一共讲了3遍。如此,教师就以为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其实,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没打开,只是跟着几个优秀学生和教师的思路走,想说的和想做的都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懵懵懂懂地过去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经验将得不到累积,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

6、。这个“动”包括动脑和动手。首先,教师可以请每个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自备本上画出示意图,把两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画出来。接着,请学生看着自己画的图,想一想怎样求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请每个学生在自备本上列式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至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再请学生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这时,全体学生听到交流计算长方形周长的2种方法,会引发共鸣:可以先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用长加宽的和乘2来算周长;也可以把长方形的周长看作6条正方形的边长之和。学习的主体由“个体”转向“全体”,学生

7、的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三、学习过程:由重教转向重学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出数学不可替代的学科价值,进而将这种价值转化为学习行为,让学生的心智自由绽放,对数学感到惊艳,乃至热爱。  1.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给学生以惊喜。  学生有很多生活经验,从这些生活经验中提取出的数学是鲜活的、直观的。一位教师在第一次引入数轴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老师有一把米尺,如果要量的长度超过1米,怎么办?6  生:变成2米尺。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把1米尺变成2米尺。)  师:所量长度超过2米、超过3米怎

8、么办?  生:变成3米尺、4米尺。  师:数学上也可以用直线代替直尺。  (课件出示数轴:■)  学生有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生活经验,从这样的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轴,可以说顺理成章,学生会发现原来数学和生活如此相近。学生自身缺乏直接面对教材的足够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