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361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基于安卓系统的无纸化会议设计与实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安卓系统的无纸化会议设计与实现 【摘要】将传统的在会议室进行的会议搬到手机端进行,将弥补传统会议中不足之处。 【关键词】无纸化Android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9-02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截至2015年国内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每一百人有94.5部手机,基本达到了人手一部手机的现状。通过对不同类型用户需求的统计,移动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开发出能满足特定需求的软件,拓展出更多、更加实用的功能。设想,如果将传统的在会议室进行的会议搬到手机端进行,将弥补传统会议中打印的纸质文件
2、不易于保存、不便于携带、不绿色环保等不足之处,将会议数字化将使文件的阅读、携带、保存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同时也能够为行业内的用户对于会议以及文件提供安全性保障。 1.技术分析 1.1无纸化会议的现状分析4 无纸化会议形式的快速发展,从最初运用在PC机、平板电脑上的会议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的拓展到了智能手机的领域,通过在手机上安装会议的客户端软件,使得参与会议的用户能够在会前会后及时浏览和回顾会议的相关信息,阅读其他用户在会议上上传的有关文件,浏览会议记录等。 1.2无纸化会议软件系统分析 目前应用的无纸化会议实现的功能依照会议的流程可以分为会前准备、会中功能等。
3、 首先会议管理者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进入后台管理界面进行,会前准备功能包括:编辑会议概况以及会议的基本信息,设置会议主题、主持人、会议时间、会议地点,添加、修改、删除与会人员,设置每位与会人员的操作权限,其中包括与会人员的签到、投票、发言等行为,编辑会议文件列表,上传会议文件等功能。 其次在会议进行时需要使用到的会中功能包括:参会人员的签到,查看基本的会议概况内容,参会人员可以打开查看文档、在线修改内容,文件可以上传到服务器,共享文件可以下载等功能。 2.无纸化会议系统的设计 基于这种需求的分析,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实现可视化建模。 2.1
4、会议系统架构功能设计 该会议系统的逻辑架构设计以J2EE技术为架构基础,分为四层,分别是数据库层、服务层、网络层和用户层。数据库层采用Mysql数据库,作为数据交换存储的中心。服务层以Web的应用服务器为基础,由Webserver和Appsever组成。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通过各种无线网络的数据交换来实现会议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 2.2参会者的流程图设计4 参会者首先需要进入登陆界面,输入自己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登陆进入参会者的功能界面,在参会者功能界面中通过查看会议列表,用户可以执行会议签到、查看会议详情、制作会议记录等一系列操作,针对会议签到功能,系统将会在用户签到后生成
5、签到表,针对会议记录功能,系统将会生成会议记录。 2.3主持人的流程图设计 主持人首先要进入系统登录界面,输入账户名称和密码进行登录,登录成功后进入主持人界面。主持人的功能界面有两个,一个是参会者的功能界面,一个是主持人界面,因为在会议中,主持人既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同时也是参会者的角色,所以主持人用户的功能界面中包含两部分。主持人对于会议进行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会议的创建、修改、删除和关闭。 2.4数据库设计 无纸化会议系统的数据表包括会议信息表,其中会议信息表通过会议ID字段关联到会议记录表,通过主持人ID字段关联到主持人信息表,通过参会人ID字段关联到参会人信
6、息表,通过会议文件ID关联到会议文件表,同时在会议记录表中通过会议ID字段可以关联到签到记录表。 3.无纸化会议系统的实现 在系统开发前首先要先对用户的UI界面进行设计,画出用户各个界面的草图,进行登陆界面的设计、参会者功能界面的设计、主持人功能界面的设计和会议列表界面的设计。4 由于Android手机没有办法直接访问服务器上保存的数据,所以要采用基于HTTP的请求应答方式来实现数据的交互。基于HTTP协议的客户机访问服务器端访问包括四个过程,分别是建立TCP套接字连接、发送HTTP请求报文、接收HTTP应答报文和关闭TCP套接字连接。 4.总结 通过对无纸化会议的
7、现状和功能的分析,得出了无纸化会议系统在未来将拓展到智能手机上的必然性趋势。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的扩展该无纸化会议系统:一方面可以在功能上扩展该系统,加入在手机端进行会议视频、语音聊天的功能,会议提醒功能,和一些个性化的功能,例如更换皮肤等;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用Web开发技术对该会议系统进行扩展,制作出能够在浏览器上运行的会议文件夹、聊天室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