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2027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德法兼容智破学生“偷窃”难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德法兼容智破学生“偷窃”难题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以依法治国为基本国策的当下,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在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中,依法办事是教育的基本准则,以德教化人是教育的首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呵护学生成人成才。但是在遭遇“偷窃”这类涉嫌违法行为时,班主任们有时却不能很好地做到德法兼容,甚至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以生为本,德育为首,班主任在处理具体的校园盗窃案时都应善于发挥德育的作用,动
2、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不慎失足的同学心里受到强烈触动,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班主任应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感化,尊重、信任、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用爱心和信任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友善的环境,促使犯错误的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纠错。如上文班级手机失窃案中,班主任基于对同学的了解、信任和保护,没用“查看录像”5这种类似刑侦的手段来抓获偷盗者,而是采用晓之以理的方式给了学生一次纠正错误的机会,从而让这名学生幡然醒悟,走上正途。这类处理方式符合管理育德的基本要求,以爱心为基础,以信任和期待为良药,以班集体的凝聚力为助力,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空和方法,让学生在受到感
3、化的基础上,主动改正错误。整个过程充满友善的气氛,班集体同学和老师的宽容、救助行为就如春风一样,吹去了学生心中的荫翳,让学生回到正道上来。 用德育的方法成功解决“盗窃”问题,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以此来解决“盗窃”问题一般需满足以下条件: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班上同学没有偷盗癖好,所窃钱物金额不大;班集体有较强凝聚力。缺少以上任何一个要件,这样的处理方法都未必会成功,而且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首先,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出现了偏差,学生并不是初次行窃,而是富有盗窃经验的“惯偷”,或者是有“盗窃癖”的心理疾病患者,正好利用班主任给的时空把手机
4、转移走或者处理掉,那掉手机之责该由谁来承担呢? 其次,如果失主及其家长对行窃者的耐心和对班主任的信任不够,那么他就有可能自己采取“侦破”行动。从实践中真实发生的个例来看,部分对班主任根本不信任的学生,会自己找帮手“逼供”所谓的“嫌疑犯”,这就有可能会衍生出更大的麻烦。 其三,如果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班集体学生对班主任的举措不认同,就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将此事进行直播,那么网络舆论的介入可能起到负面的助推作用,让事件的发展难以掌控。 最后,如果丢失的钱物金额较大,现有的智能手机价格高达5000元以上,那么不管学生是否归还手机,其行为都已经构成“盗窃罪”,按照“有法可依
5、、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治精神,就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否则就有“师治”代替“法治”的嫌疑。而且这种“5宽容救赎行为”有可能会让学生误以为违法后果不严重,埋下“有法不依”的隐患。 正因为以上这类处理方法要求较高,而且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相信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化身刑侦人员,调看监控录像,鼓励同学间的举报,对班级同学进行排查,对有嫌疑的同学进行隔离“审查”,从而做到证据确凿、论证充分,让“罪犯”无处遁形,最后成功“破案”。这样的处理过程从表面上看无可厚非,班主任自身会有成就感,相当一部分同学甚至家长都会比较认可班主任。但问题就在于过程的非
6、育德性,这样的破案行为起码有以下隐形伤害:一是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教书育人的班主任变成了破案人员,平等、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变成警察和嫌疑犯之间的怀疑和被怀疑的关系。二是生生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检举这一环节让同学们面临痛苦的抉择,一方面是破案的需求和失主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同学间真诚的情感被掺杂进了怀疑的种子,尤其是当一名名无辜的同学被当成嫌疑犯约谈时,他们内心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具体处理校园失窃案时,班主任们起码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以生为本、管理育德是面向每一位同学的。在盗窃案发生时,我们要尊重、理解和保护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所以不能只教育“行窃者”,也要教
7、育“失窃者”和班集体中所有的同学。相当多的教师在这时会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行窃者”的处境,但会忽略“失窃者”和班集体中其他同学的处境,其实一旦发生失窃现象,所有同学都陷入危机中。对于存在保管手机过错的“失窃者”5来说,不仅有财物损失的问题,还有如何向父母交代的问题及对班集体同学的强烈不信任感,如果失窃的是他特别在乎的财物,他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尽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偷窃行为让他们丧失了安全感,所以对这些同学而言,最大的需求就是赶快破案,让群体中的“坏分子”暴露在阳光下,让他们不要再互相猜忌,能够远离和防范这个“坏分子”。所以,当我们采取特殊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