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1490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9
《初中政治“主体参与”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初中政治“主体参与”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主要探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特征及基本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综合讨论――评价激励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改革大胆探索与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迅猛,信息层出不穷,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国家教育部已明确提出了教育的重心必须从掌握知识转移到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上来。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由此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为此,我们进行了思想政治“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尝试性的探讨,力求通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参与”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构建起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负起更大的责任,并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8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具有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等基本特征。 活力教育就是关注个体的体、情、知三个维度的协同运作,其内涵在于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系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地成长,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其核心价值取向强调发展师生的潜在创造力,充分开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源泉。活力教育凸显三个关键词:生命(对生命的尊重)、自由(对自由的推崇)、发展(对发展的引导),以促进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取向,体现了对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人本关怀和对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因此,“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就是活力课堂的体现,活力教学的支点。 二、“主体参与”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出发点,创设主体参与情境 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8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首先要考虑民主平等气氛的营造,做到尊重学生。不训斥、不体罚;保持良好的情绪,不狂妄、不沮丧;语言亲切自然,态度和蔼可亲。 2.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 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材料,也可以开展“课前时政演说”、每周“时事讨论会”等活动,使政治课教学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认识。 3.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产生急于参与的心情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 4.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回答的答案比较简单,因而可更多地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体验政治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二)以激发兴趣为先导,引发学生参与分析、理解问题 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的兴趣,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习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8 1.以“新”激情 中学生具有的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这里所指的“新”包括新的内容,新的知识,新的能力,还要注重新的角度的选择和时代活水的充盈。比如,导入“我国的分配结构”时,教师可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入口处,可让学生说出家庭成员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也可提问我国的分配结构怎样导入等种种,不胜枚举。 2.以“趣”激情 课要有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形式和基本内容》新课之前,用投影仪展示出漫画“跟不上趟”的图片。这是一幅由三组画面结合而成的漫画,形象幽默诙谐,格调轻松欢快。漫画的正上方是鸡蛋市场的变化曲线,下方是相对应的养鸡老汉的表情及反应。妙趣横生的画面,使学生兴趣大增,议论纷纷,迫切要求了解漫画所包含的经济道理。受教育者急切的求知欲是教育的最佳契机,老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这幅漫画包含了经济学的哪些原理?养鸡老汉为什么总是跟不上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通过设置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老师极富情感色彩的漫画导入,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课的内容上来。 3.以“情”激情8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学科,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比如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被资产阶级占有,这就体现了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到中国人的自豪、光荣,从而产生了爱国情感,达到了政治教学的目的。 4.以“思”激情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感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事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析问题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激疑 陆九渊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维的参与,任何训练活动都无从谈起,“疑”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参与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教学中具体把握以下几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如在讲“国家宏观调控”时,教师可以分组讨论“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讨论3―5分钟之后,让每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从而提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比如讲到“8 国家机构的职能,提出全国人大、国务院、国家主席是谁有立法权,谁有公布权,谁有实施法律的权力。”这样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抓住政治课本身的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比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什么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积极参与率,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能力。 2.辩疑、解疑 提出了疑问,势必要得到解答和疏通。当学生的疑惑解决之时,就是学生知识增长之时,也是学生获得成功之时。辩疑的作用就在于能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进行。辩疑也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谈提供了场所,使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在讨论中可以发现别人的思想火花,从而启迪自己的思维,产生共鸣。这种由讨论一石激起的浪花,由于它的持续进行,浪花形成波澜,一石撞击出来的新观念、新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可成为大家共同收获,促使大家共同成功。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三段式: 首先,小组讨论方式。即采用四人小组形式,参照在预习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激发每个人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其次,集体讨论方式。即在四人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教师收集、提出在小组讨论中共同性的重点问题或学生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课本中的理论,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并让学生做出中心发言。8 最后,教师点拨疏通。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难点、易混淆的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想误区加以点拨疏通。例如:在“我国的国家机构”,这一节教学内容,其中权力机关同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等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同地方国家机关难以区分、易混。教师就指导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列出我国的国家机构及内在联系。 3.探疑 探疑不是指探索疑问,而是一种创造性参与――举一反三,巩固提高。“举一反三”是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云:“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巩固“一偶”的基础上,能通过此“一偶”知识加以提高,并能迁移至“三偶”知识,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能力的创新。在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中,要实施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参与方式,必须开放学生的嘴、手、脑等各种感官。 总的来说,“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达到创造性、好奇心和独立性等教学改革的目标。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在深入理解学科知识、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信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叶圣陶》,华夏出版社,1992年出版8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