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0633
大小:10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课堂提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课堂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在对比分析与研究中阐述了课堂提问应更具指向性、梯度性、启发性和生成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启发性;生成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精心设计并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笔者通过大量听评课发现,课堂提问存在指向不明、梯度层次不清、启发力度不够和缺乏生成性等问题。本文以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中的“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及听
2、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对如何让课堂提问做到“硫”“光”“异”“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提问更具指向性 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出具体简明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的问题,即使学生开口回答了,也很难落到教师期望的答案上,这种提问无疑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案例1: 师:请同学们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尝试写出多种含硫元素的物质,并对其进行归类。5 生:根据常温下物质的状态分为三类。 师:我问得更明确点,请大家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组成两个角度去分类。 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没有指明分类的依据,学生天马行空,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但从本节课的重点来看显然分类不是。
3、案例2: 师:请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角度进行归类。 案例2中问题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学会以化合价、物质类别作为分类的依据,这样的提问更具指向性,明确要求是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类,既为有效课堂赢得时间,又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让提问更具梯度性 梯度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相关性强且有梯度性的问题群组,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即把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案例3: 师:完成课本94页“交流与讨论2”中含硫物质发生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师:以上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师:写出陌生化学方程式:SO3
4、在非水体系下可以和KI固体发生反应,有紫色蒸汽产生。 生:未能写出。 案例4:5 师:你们能根据以物质类别为x轴,化合价为y轴建立二维坐标图吗? 生:完成图1分类部分填空。 师:写出课本“交流与讨论”中含硫物质发生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师:通过上述变化你能得出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吗? 师: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师:写出陌生化学方程式:SO3在非水体系下可以和KI固体发生反应,有紫色蒸汽产生。 案例4以学生绘制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图为支点,挖掘学生整理知识的“视角”,明确其中蕴含“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和“转化的本质规律”。通过有层次问题
5、组的训练,发现很多学生能顺利写出方程式。 三、让提问更具启发性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无效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案例5: 师:课本94页“整理与归纳”,写出实现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案例6: 师:你能设计实验从-2价到0价和+4价到+6价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吗?+6价到+4价和+4价到0价呢? 案例5中课堂提问只重视让学生得出结论,而缺乏对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而案例6既5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6、让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面上。这是无法通过简单书写若干个相互转化化学方程式所能替代的! 四、让提问更具生成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够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实践证明:高效的课堂提问应是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7: 师:这张图中(见图3),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SO2有哪些化学性质? 案例8: 师:在烧杯中滴加酚酞,溶液会变红,当通入SO2发现红色褪去,为什么? 生:第一种可能是
7、SO2与氢氧化钠反应降低了溶液的pH;第二种可能是SO2漂白了溶液。 师:是真的吗?请用实验验证。 生:分别取褪色后溶液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热发现颜色未发生变化;另一支试管滴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颜色也未发生改变。(学生疑惑) 师:溶液的pH值多少? 生:酸性。可能是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量太少。5 师:对,有人算过假设取5ml0.4%氢氧化钠溶液滴加2滴酚酞,通入SO2充分反应而褪色,若要使之再变红,需要加入大约33倍同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