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88013
大小:11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9
《龚琳娜:把中国的声音唱出来,传下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龚琳娜:把中国的声音唱出来,传下去 学习民族音乐多年,并拥有国际化视野,龚琳娜看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她要通过“声音行动”,把中国的声音唱到世界上,并通过系统的研究传承下去 2015年春天,回国定居五年的龚琳娜望着窗外的雾霾天,感觉自己在北京“呆不下去了”。她状态低沉,“透不过气”,天天流眼泪。 先生老锣看到她这个样子,劝她“找个地方赶紧跑”。 她马上联系了李小峰,秦腔表演艺术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副团长。很快,她就去到西安,住在李小峰家里。 李小峰家旁边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楼上楼下全是唱秦腔的”。几天时间里,龚琳娜跟着李小峰,吃着凉皮肉夹馍,拜访各路秦
2、腔名家,听剧团排练。整个人都浸泡在秦腔的世界里。 一声声秦腔高耸入云霄,高亢,粗犷,龚琳娜一下子活了过来。她感到“解馋”,“释放”,“身心舒爽”,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一气儿都吼了出来。 “如果我不学习这些新知识,就会觉得自己枯竭了。”拜访完李小峰,不久龚琳娜又南下拜访了昆曲名家柯军。 龚琳娜的练歌房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有她要挖掘的中国音乐宝藏,各地的民歌、戏曲;京剧,黄梅戏;南派、北派…… 在这样的状态里,龚琳娜感到生命是“存在”的,如果没有目标,她会觉得自己是“行尸走肉”8。在位于鸟巢附近的音乐工作室,龚琳娜看着《中国慈善家》记者的眼睛,“如果什么追求都没有
3、,我看着这样的人的时候,觉得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你们现在还觉得《忐忑》雷人吗?” 要活得“有意思”,龚琳娜得主动出击,她要通过“声音”展开行动。 2015年下半年,龚琳娜大江南北跑了20多所高校,为大学生唱谈古诗词音乐,也分享自己的艺术和生命故事。 一出场,她就让大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从丹田运气,发声,“哈!哈!哈!”龚琳娜气息饱满,声音扎实,一张口就震撼全场。那是多年来她每天早起坚持练声积累的结果。她让学生们一口气不停歇,喊上五分钟。 唱谈会现场,她亲自示范京剧、黄梅戏、秦腔、歌仔戏等不同戏曲种类的唱腔,随后演唱一段《忐忑》,问大家:“你们现在还觉得
4、它雷人吗?” 因《忐忑》成名,龚琳娜的歌多被冠以“神曲”之称。实际上,《忐忑》是老锣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汲取灵感,创作的一首严肃音乐。刚拿到老锣的曲谱时,龚琳娜也为这首节奏极快、上下翻飞的歌头疼不已。为了把它唱好,龚琳娜只好从传统戏曲中借鉴唱法和表演形态,最后才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 《忐忑》红透网络的时期,诸多翻唱版本搞笑夸张,但很少有人能表现其精髓。高难度的演唱,令歌坛天后王菲也无奈放弃,并感慨:“开始唠唠叨叨,后来疯疯癫癫,直至最后仰天长叹,弃世登仙。” “我并不是讲这首歌,而是讲背后怎么传承,让大家了解它的珍贵。”8龚琳娜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们置身音乐其中去感
5、受。除了戏曲、民歌,她演唱了老锣创作的一系列古诗词音乐作品,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花非花》等。 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龚琳娜每唱一首歌,都让孩子们上来跳舞。跳《花非花》时,孩子们满台跑,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龚琳娜启发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是一个动作多的,还是少的?”所有人都认为是少的。第二遍再唱,台上的孩子安静下来,在音乐里感受着诗歌的意境,没有人再笑,大家都投入进去了。 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呢? 拥有66万微博粉丝的龚琳娜,在自己的微博上开了个置顶讨论区,跟网友们讨论如何发声,如何把歌唱好。她这样做,是因为痛心当代艺术教育的死板,“技术第一,
6、缺少心领神会。” 龚琳娜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她发现目前中国的声乐教育里,几乎都是美声唱法,它有一套自己“强大的”科学理论系统。而全国各大艺术学院的音乐系主任也多半留学欧美,在实际教学中更为重视美声发声方法的推广。 而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呢? 音乐学院里西洋唱法占了主导,民间老艺人相继离世,当下多是流行歌曲,机器代替了一切,也没有人喊劳动号子了。年轻人早早地出来打工,听着城市民谣,也无法学到自己家乡的山歌。 龚琳娜看到中国歌手与西方歌手合作民歌《茉莉花》时,用花腔演唱,她叹息,“我们最美的不用,非要证明自己是国际化的。”她意识到,“8如果再不把中国这些声音的方法论留
7、下来,告诉人们是怎么唱出这些声音的,它有什么美,就会断层了。” 龚琳娜决心发掘和抢救。“现在不是我们的(声音)系统不强大,而是系统太多,京剧,黄梅戏,南派、北派,一多吧,很难传播。”她准备把百家的“科学性”都弄出来,以声乐概念,借西方如“头腔共鸣”之类的说法,把中国的戏曲和民歌唱法整理出来,为音乐学院提供一套可实行的教学系统。 “如果在我的生命中,能把这个系统建立起来,那么中国的声音是不是就可以留下来,传下去了呢?” 龚琳娜感觉到这是她的使命所在。她把自己的所有尝试和实践都称之为“声音行动”。 2010年回国伊始,她在全国召集了30多位学习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