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86376
大小:12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09
《《狮吼记》本事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狮吼记》本事考 摘要:《狮吼记》是我国第一部以惧内为题材的喜剧戏曲作品。戏曲评论家大都肯定了《狮吼记》的价值,但所见研究极少涉及该剧故事的本事考证。从《狮吼记》本事考辨入手,考证《狮吼记》本事为《容斋随笔?陈季常》记载的“河东狮吼”故事。追溯“狮吼”故事最早的原型为《妒记》中“荀介子妻”的故事,充分挖掘此类故事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狮吼”故事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狮吼记》;本事;溯源;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59-05 《狮吼记》明代汪廷讷(1573
2、―1619)所作,是我国第一部以惧内为题材的喜剧戏曲作品,其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使其成为传奇中的奇葩,古代著名的滑稽剧,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狮吼记》主要叙写了宋人陈?V畏惧悍妻柳氏“河东狮吼”之事。该剧自问世起,广为传演,其后昆曲、越剧、京剧、粤剧、弹词皆有相应剧目,特别是《跪池》、《梳妆》几折还成为昆曲的保留剧目。但这个深受观众喜爱的剧情,并非汪廷讷原创,其本事源于苏轼的诗歌《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洪迈《容斋随笔?陈季常》将苏轼纳入故事,扩充了“河东狮吼”15的故事情节,《方山子传》为人物塑造和部分情节提供依据。自《狮吼记》创作伊始
3、,其本事出处就众说纷纭。本文对其本事进行考辩,并发掘此类故事的原型及发展脉络,以期了解“河东狮吼”故事形成发展的时代因素。 一、本事考辨 《狮吼记》以陈季常被妻子河东狮吼的故事为基础,汪廷讷先编杂剧七出,后在杂剧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传奇三十出。故事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好参禅悟道、宴客狭游的陈?V,有一悍妻柳氏,常于丈夫宴客时“狮吼”于陈?V,让其茫然不知所措,并在陈?V归家后对其施以严厉惩罚。明万历环翠堂自刻本中的小引和又叙中可以明确了解到本剧创作的根据。 乃采狮吼故事,编为杂剧七出,欲使天下之强妇悍婢尽归顺于所天。 往余编《狮吼》杂剧,
4、刻布宇内,人人喜诵而乐歌之。盖因时之病,对症之剂也。秣陵焦太史,当今博洽君子,以为不足尽苏、陈事迹。余复广搜远罗,就丘、眉山当日之事,庶无添漏矣,乃取杂剧而更编之[1]。 由此可见《狮吼记》故事确是取自苏东坡所记友人陈?V被妻子“河东狮吼”之事。但汪氏仅说“广搜远罗,就丘、眉山当日之事”(陈?V乃眉山人,隐居在黄州的龙丘),未明确此故事究竟出于哪部文献,是苏东坡的作品、传记方志、还是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或是其他后世演绎的故事,戏曲评论家们也有不同见解。关于本事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苏轼诗歌《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散文《方山子传》和《容斋随笔?陈
5、季常》几部作品中。本文通过比对各种文献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和内涵,以求考证《狮吼记》故事的真正出处。 (一)苏轼诗歌《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15 姚燮《今乐考证》中叙其本事时首先提到了《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2]。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当时苏轼刚从被贬谪的黄州离开。黄州离蕲春很近,吴德仁是蕲春人,为同一时代的名士。苏轼曾到蕲春兰溪游玩,终未能与吴德仁晤面,引为遗憾。在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吴德仁悠闲生活的向往,不管是自己的学道,还是陈季常的念佛,都不及吴洒脱,饮酒食肉,“寓物不留物”。全诗最有名的两句就是叙写友人陈季常惧妻之状:
6、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3]。 龙丘居士是苏轼的好友陈?V,字季常,隐居在湖北龙丘,因此自称龙丘先生。陈?V好参禅悟道,时常彻夜谈禅,但却以惧妻闻名。“河东”是柳姓的郡望,陈?V妻姓柳,故以“河东”指代。陈?V好佛,而佛家以“狮子吼则百兽惊”比喻佛教神威,故苏轼借用佛教用语道出柳氏之悍与陈?V之惧。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发生时间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也就是公元1080―1084年间,同时明确了两位主人公,以及陈?V好参禅悟道的爱好和柳氏强悍的性格特征。可以说这首诗为“河东狮吼”提供了最基本的材
7、料,时间、人物和事件都可初窥端倪。但若仅以此为本事,断不可信,因为“河东狮”妒忌这个基本特征并未体现,更无故事情节可言。我们仅可将此诗作为“河东狮吼”故事最初的原型与发端。 (二)《方山子传》 吴梅在《顾曲麈谈》中认为“《狮吼记》以东坡《方山子传》为主”[4]。但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方山子传》记录了陈?V其人其事,与“河东狮吼”故事无关。 《方山子传》记述的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偶遇故友方山子的经历。“15方山子”是陈?V隐居光州、黄州一带时的别称。全文通过介绍方山子的人生经历,表达出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自然洒脱的生活
8、态度的赞赏,也侧面反映出苏轼贬谪后复杂的心理。李泽厚认为,苏轼所塑造的方山子的形象“就是苏轼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标本吧。总之,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当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