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4技术详析

苏―34技术详析

ID:31376163

大小:131.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1-09

苏―34技术详析_第1页
苏―34技术详析_第2页
苏―34技术详析_第3页
苏―34技术详析_第4页
苏―34技术详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34技术详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34技术详析    外型与结构  整体而言,苏-34是苏军依据阿富汗战争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苏-25的生存性以及苏-24的载弹量的未来攻击机种。该计划后来进一步搭载T-60中型轰炸机的航电系统,成为“大型化又先进化的苏-25”。与基本型苏-27相比,苏-34的主翼与平尾设计大致相同,唯采用类似老苏-35的4挂点机翼以允许更大的挂载,并引入前翼而形成类似老苏-35的三翼面布局。前机身采用并列式轰炸机座舱设计、以及尾锥增长加粗是其外观上最主要特征,另外采用简化设计的不可调进气道,并取消腹鳍,同时重点部位装备有装甲

2、。  尾锥21苏-34的尾锥增长增粗,往前延伸又要过渡到大幅隆起的机背,因此整个尾锥的空间以及连带的中间过渡区的空间都增大了。尾锥的横截面积大到可比发动机喷口,使得从上方某些角度看苏-34彷佛有3个发动机,这些空间便用来安置油箱与机上设备。尾锥后方底部是诱饵发射器,末端据以往的资料是要安置后视雷达,但在2011年以后的型号中该处已安装辅助动力单元,可能不会有后视雷达。尾锥内还可能安装其他设备,例如当年苏-32FN计划中,就预计在尾锥内安装用于探测潜舰的磁异探测器。除了航电系统外,不排除有其他机电系统,例如1980年

3、代还是苏-27Sh计划初期便有计划采用备份的发动机供油系统等,以提升战场生存性。此外,也由于尾锥结构增强,使得单发动机受创时能更有效的保护另一台发动机。苏-34的尾锥特写,注意上面有辅助动力单元  进气道苏-34的进气道也被大幅简化,外观方面其前缘下唇部较圆滑,而不是苏-27的平直下缘;百叶窗型辅助进气口由进气道下面移至内侧(靠近机腹中线的一侧),并且由本来的百叶窗设计改成2个大片的开口;原来百叶窗的位置也并非完全封死,而是留有一片很小的闸门。进气道结构方面,取消苏-27系列的可变压缩结构,减轻结构复杂性并增强进气

4、道的隐身性能,并且遭受攻击后生存性应该较高。进气道特写  苏-34算是轰炸机,不需像战斗机那样讲求高速及各种速度下的最佳性能,其最大飞行马赫数只有1.8,实际在重武装状态或低空飞行时极速会低得多,因此不需要可调式进气道。另外,因鼻轮前移以及起落架增高,辅助进气口移到进气道内侧减少了吸入异物的顾虑。但根据其研发史,进气道内还是有安装异物吸入防护系统,不过不确定是苏-27的防异物钛网还是其他型式的防护抑或是最后取消不用。  主起落架21除了第一架试验机直接沿用苏-27的单轮主起落架外,苏-34主起落架都采用类似米格-3

5、1的纵列双轮设计。起落架主结构以VKS-9钢材以及VT-22钛合金制造,静止承重22000千克(因此2个主起落架加上鼻轮刚好可支撑最大重量的苏-34),冲击吸收能力为14300千克力?米,吸震结构缓冲行程40厘米(最大)。换算得其在战机落地时能承受35750千克的力道,两具合力相当于最大起飞重的1.58倍,降落重量的2倍以上。纵列双轮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有更多接地面积,故能降低接地压力,以便让重型战机能在更多机场起降。做个非常粗浅的计算,苏-34最大起飞重(45吨)是苏-30MKK正常起飞重(25吨)的1.8倍,主轮

6、接地面积也约为2倍。因此,最大起飞重量的苏-34与正常起飞重量的苏-30MKK的接地压力竟然是相当的!这表示苏-34虽然本质上是中型轰炸机,但可与前线战斗机共享机场。采用纵列双轮的苏-34主起落架特写  三翼面设计苏-34采用类似老苏-35的三翼面设计当然不是为了超机动性,而是要借助前翼的增升性与控制性。事实上,苏-27系列之所以出现三翼面设计,最早是为了将升力中心前移,以便在航电超重的情况下还能获致静不稳定性。后来试验发现前翼可以增加升力,因此也当成增升装置使用。一些评论将三翼面布局认定是控制技术不成熟又想要超机

7、动性才出现的设计,只是看图说话,没有根据。  前翼在苏-34上除用以增升外,也是额外的控制面,能实现更复杂的配平功能,搭配强化低空飞控能力的SDU-10V电传飞控系统后,能移除许多低空飞行时的扰动,以提升舒适性。这对于以空优战机改装来的苏-34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一般讲求低空突防的攻击机都采用高翼负荷设计,而苏-34正是想藉助空优战机的气动设计来提升自卫能力,但那也意味着他较为灵巧。而灵巧就意味着对气流的变化较敏感,因此会需要更复杂的配平措施。这里需注意的是,其实就数据看苏-34的翼负荷并没有比一般攻击机低多少,其翼

8、负荷几乎等同于苏-24与F-111。但实际上,苏-34具有苏-27的升力体机身以及前翼增升效应,因此“升力负荷”(翼负荷除以升力系数)会低得多,对低空气流的扰动会更为敏感。21  虽然三翼面设计与老苏-35、苏-33基本上相同,但不同于后两者翼前缘延伸的前缘是弧线,苏-34翼前缘延伸的前缘有一大段是直线。这是因为试验中发现苏-34的新进气道与原来设计的翼前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