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之前,重建之后

纪念之前,重建之后

ID:31375412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纪念之前,重建之后_第1页
纪念之前,重建之后_第2页
纪念之前,重建之后_第3页
纪念之前,重建之后_第4页
纪念之前,重建之后_第5页
资源描述:

《纪念之前,重建之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纪念之前,重建之后  真实的一种样式,不是向心凝聚,而是有棱有角、有裂纹的真实。  德昆西《作品集》  第十一卷第六十八页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其规模达到7.1Ms、深度为14公里。该地震导致至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县城结古镇全部停电,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重灾区结古镇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  ――维基百科  纪念――英雄主义让建筑师满怀激情  玉树灾后重建于当年九月全面启动,

2、我们的任务是为玉树设计一个地震遗址纪念馆。当时汶川地震已过两年多,有大量灾后重建工程案例可供参考。灾难带来悲怆,伤痛需要抚慰。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对“纪念性”的物化升华往往诉诸于体现鲜明主题、进行宏大叙事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物。这种由来已久的英雄主义情怀推动我们迅速投入到方案的前期创作当中。不到一个月我们做出了几十个方案,在大桌面上堆成了小山,相当壮观!经过几轮筛选,我们带上了四个“形式纯净,体现精神”的方案去北京汇报。  碰撞――逝者的名字不能刻在石头上6  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在第一次论证会上我们听到了来自各

3、方的质疑声。首先,方案一的构思是把灾难中逝者的名字刻在纪念墙上来表达追思,遭到藏学专家的一致反对:对藏人来说生命与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轮回,离开这个世界就要走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地进入新的轮回,名字再被重提就是对死者的极不尊重。方案二抽象极简的纪念碑林形式“似曾相识”,不放玉树,在别的地方似乎也能成立。方案三的造型独特且体量巨大,但与保留遗址毫无关联。在接下来的激烈讨论中,更多更直接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在玉树修房子不能凭以往经验,需要重新思考设计的原点和定位。  反思――纪念不只是个名词,信仰存在于藏

4、地生活细节之中  玉树海拔3500m,藏传佛教的信众达99%以上。地震过后,整个城市如同一个被捣碎的垃圾场,人们被临时安置在大片的帐篷营地,空气中弥漫着消毒药水的味道。宾馆的看门人告诉我,震后第二天喇嘛们就在结古寺对面山顶上为所有死者举行了天葬和火葬。在玉树,似乎一切都离不开宗教文化,它早已融入到当地人生活的每个细节。进一步想,“纪念”对于汉藏两地的意义可能完全不同:它既不是树碑立传,也不是歌颂弘扬。  要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首先要从对藏民生活细节的“察言观色”开始,而不仅仅是猎奇式地搜罗建筑符号。我们走

5、访了结古寺、嘉那玛尼石堆、文成公主庙、塔尔寺、残留民居,一路上更深刻地感触到藏文化不只是符号和视觉的表现,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人文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元素、空间形态、色彩搭配、材料质感都源于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6  回到深圳,我们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转折。作为建筑师,我们首先要放平心态,避免对灾难的过度渲染,不去追求宏大叙事。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重建对于当地意味着什么?仪式和典礼过后,新修的建筑为谁使用?如何把藏民骨子里的生活哲学植入设计,让新建筑获得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感?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把

6、纪念馆持久地与当地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毕竟与目的明确的外来访客相比,当地藏民才是这件事儿更长久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地震之前与重建之后的生活需要通过设计连接起来,并延续下去。  设计――接上地气儿,为“人”设计  基地位于沿214国道进入玉树结古镇的必经之路,对面就是地震遗址格萨尔王宾馆。这是一座地震时正在修建的两层建筑,也是玉树重建后唯一保留的地震记忆。我们首先采用新旧建筑“一隐一显”的场地策略,把新建纪念馆展览空间沉入地下,地上设计4m高、106m长的水平石墙,融入远处灰红色的群山背景之中,从而让遗址成为最

7、真实的展品,尽可能突出废墟的视觉震撼力和纪实意义。然后裁出一条“裂痕”贯穿场地,界定出遗址保护范围,同时作为采光缝建立起地面遗址与地下展厅的视觉联系。直线石墙和折线光缝之间形成步行参观广场,可以举行仪式集会,同时连通南面的雕塑广场和北面的商业广场。  在藏地生死轮回的哲学中,死亡不只意味着结束,更代表着新生。在藏民生活中,“转”的哲学无处不在,这也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启发和灵感。我们结合纪念馆的地面石墙设计了86个藏式转经筒,平时步行路过的藏民会自然地沿石6墙转完一遍经筒穿过广场进入市集,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日

8、常化的生活场景。人们通过转经,把对灾难的纪念转化为日常的祈福。  纪念馆地下部分为两层空间,由纪念墙体、祈福厅及展厅组成。设计跳出原有展陈大纲的局限,以纯粹的“方”和“圆”为几何原型,将地下空间重组为由“重生之墙”、“仰望之丘”、“祈福之庭”、“防灾展厅”所组成的连续空间序列。玉树的阳光穿透力极强且有重量,我们以光作为媒介将空间、材料、色彩三种基本建筑要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场所感。观展流线按照顺时针的转经方向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