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61618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农作物缺素症状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作物缺素症状与防治 作物缺素症状是指作物因缺少某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影响体内的正常的物质代谢而在植株外观上表现出来的生理病态症状。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除需要适宜的光照、水分、空气、温度等条件外,还必需满足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硫、磷、钾、钙、镁、硼、锰、铜、锌、钼、铁、氯等16种,它们都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任何一种元素缺乏或过剩都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作物外形会表现出相应的生长异常现象。随着氮、磷、钾等大量营养元素肥料投入的增加,根据木桶原理,中、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通过掌握中
2、、微量元素缺乏作物的症状,可以及时地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下面以大豆和玉米为例,将其缺素症状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大豆缺素症状表现及防治技术4 春大豆缺氮真叶发黄,可从下向上黄化,在复叶上沿叶脉有平行的连续或不连续铁色斑块,褪绿从叶尖向基部扩展,以至全叶呈浅黄色,叶脉也失绿;叶小而薄,易脱落,茎细长,植株下部叶色深绿,叶厚,凸凹不平。缺鳞严重时,叶脉黄褐色,后全叶呈黄色。缺钾叶片黄化,症状从下位叶向上位叶发展;叶缘开始产生失绿斑点,扩大成块,斑块相连,向叶中心蔓延,最后仅脉周围呈绿色。黄化也难以恢复,叶薄,易脱落。缺钙表现为叶黄
3、化并有棕色小斑点,先从叶中部和叶尖开始,叶缘叶脉仍为绿色;叶缘下垂、扭曲,叶小、长,叶端呈尖钧状。却铝上位叶色浅,主、支脉色更浅;支脉间出现连片的黄斑,叶尖易失绿,后黄斑颜色加深至浅棕色,有的叶片凸凹不平扭曲,有的叶脉中央出现白色。 防治技术 (1)增施有机肥,每667m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1000-2000kg,可预防大豆多种矿质元素缺乏症,也是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2)大豆花期保持土壤湿润。但田间灌水要防止大水串灌、漫灌,避免土壤养分流失。 (3)在有机肥不足的大豆产区,补充化肥及微量元素,可防治大豆缺素症。 667m2基施15
4、-25kg过磷酸钙,可用可预防大豆缺磷、缺硫; 667m2施5kg硫酸钾或80kg草木灰、窑灰钾肥,或出现缺钾症后喷0.5%硫酸钾液50kg,可防治大豆缺钾症; 667m2施含镁丰富的石灰75kg,可防治大豆缺钙及缺镁症; 667m2喷施50kg0.3%-0.5%的硫酸亚铁,可防治大豆缺铁症; 667m2喷施50kg0.5%的硫酸锰、硫酸锌、钼酸铵,可防治大豆缺锰、锌、钼症。 二、玉米缺素症状表现及防治技术4 1、缺氮:氮素主要影响玉米光合作用,并且是玉米体内维生素、激素、生物碱等有机物的构成要素。缺氮素引起植株矮小细弱,下部叶片首先缺绿变黄,逐步
5、向上扩展,叶片薄而黄;反之,当氮素供应充足时,玉米的叶色深绿、延迟落叶;如果缺氮后,追肥过多,尤其在磷、钾供应不足时,会造成徒长、贪青、迟熟、易倒伏、感染病虫害,特别是一次用量过多会引起烧苗,所以一定要注意合理的施肥。 2、缺磷:磷能促进体内可溶性糖类的贮存,因而能增强玉米这种高秆植物的抗旱、抗倒能力。磷素稍缺时,植株表现矮化;严重缺磷时,叶片早期发紫或变红,叶片尖端枯死并变暗褐色。缺磷现象在幼嫩植株上表现最明显,后期玉米的果穗弯曲,粒行不整齐,秃顶严重;反之,磷素供应足时,在苗期能促进根系发育,使根系早生快发,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 3、缺钾:钾供应充足时
6、,能促进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对氮、磷的吸收,使叶茁壮,秸秆木质化、粗壮,不易倒伏,增强抗病能力。缺钾时,初期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沿叶片边缘变黄色,而且焦枯,光合作用显著下降,茎秆细瘦,根系生长受抑制,后期植株往往倒伏,果穗小,顶端特别尖细,秃顶严重。 4、防治技术 (1)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主要是人粪尿、堆肥、饼肥和畜禽粪肥等,具有种类多、来源广、养分全等特点。不仅含有氮、磷、钾,还含有微量元素、激素和抗生素等,它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但肥效释放缓慢而持久,适宜作底肥一次施足。 (2)合理施用无机肥。玉米施肥要观察叶片颜色。 ①玉米叶片黑绿发亮,证明氮素营
7、养已经过量,追肥应少施氮肥,以磷、钾为主,追肥时间可推迟到小喇叭口期一次追肥。一般亩施过磷酸钙25kg、硫酸钾15kg、全素微肥3kg,或磷酸二铵30kg、硫酸钾204kg、全素微肥3kg。 ②玉米叶片发黄、无光泽,证明氮素营养不足,或因病虫害为害严重,需要重施肥水。追肥可以分2次,苗期1次,亩施尿素25kg、硫酸钾15kg、全素微肥2kg;大喇叭口期1次,亩施磷酸二铵35kg、硫酸钾20kg、全素微肥3kg。如果施肥后及时浇水,以水调肥,以水促肥。 (作者单位:151500黑龙江省兰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