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60793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嘉荫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可行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嘉荫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可行性研究 摘要按照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栽培规程进行试验,探讨其在嘉荫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嘉荫县气候条件适合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生长,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黑木耳;塑料袋地栽;可行性;黑龙江嘉荫 中图分类号S6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9-0075-01 国家科委将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为了加快经济增长,尽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在嘉荫县进行试验,研究当地气候条件(光照、温度、水分、通气状况等)对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在嘉荫县发展
2、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必要性及可推广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黑木耳子实体在生长温度为10~25℃,温度低于10℃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超过30℃子实体自溶溃烂。根据嘉荫县夏季高温多雨、日照充足,秋季雨水较少、气温偏低的特点,选择在农田上进行摆放,采用南北方向排列,南北所成的水平角为22°,且排水沟是南北方向的,这样便于防涝害通风,使自然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 1.2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选取质量较好的黑29小袋装的黑木耳菌袋34000袋,每袋重260g左右。 1.3栽培管理 1.3.1摆袋前的准备。一是编制草帘。用
3、稻草和麦草编制长2m、宽1.25m、厚3cm的草帘,用麻绳或鱼网线打6~8道径,要求编制紧密[1]。二是耳床准备。采用浅地沟出耳床,要求床面平整,土壤密实,深浅一致,地沟宽1.10m、深25~30cm。耳床做好后,浇重水1次。为了防治地下害虫,用40%辛硫磷滴施,待到床面不陷脚时,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洒床面消毒。 1.3.2划口摆袋,集中催耳。划口在耳床附近进行,刀片保持清洁,倒立划“V”形口,口的角度为45~60°,角的斜线长2.0~2.5cm,划口深度0.5cm左右,每袋分2~3层,每层4个口,共划8个口,呈“品”字形排列。划口应
4、做到“六不划”,即袋料分离严重处不划口,无木耳菌丝处不划口,杂菌污染处不划口,原基形成过多处不划口,菌丝细弱处不划口,雨天不划口。边划口、边摆袋、边盖草帘。集中催耳期保证床内湿度80%以上,床内温度在15~25℃之间,早晚揭开草帘适当采光。当原基上分化出锯齿状曲线耳芽时,疏散菌袋,袋与袋之间间隔8~10cm,摆放25袋/m2左右,呈“品”字形排列,在地沟上每隔50cm搭一木杆或纵向拉2道铁丝,将草帘盖在上面,进行分床管理[2-3]。 1.3.3科学管理。在管理期间派专人负责相应事物,并定期进行割除木耳地的草,给黑木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5、基本满足黑木耳生长所需的湿度80%~90%、温度10~25℃的范围。在耳片没有达到1cm时禁止向袋直接浇水,而是向摆放的草地浇水,当耳片达到14cm以上时,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促进耳片迅速生长。在浇水3~4d后停止浇水3d左右,使木耳“干长菌丝,湿长木耳”的生长规律得到利用[4]。 1.3.4适时采摘。根据实际情况,在耳片生长到10cm左右时进行采摘[5-6],此时耳片肥厚、黑亮。 2结果与分析 此次试验共有菌袋3000袋,共采集优质木耳44kg,其中第1次采摘9.505kg,第2次采摘14.15kg,第3次采摘12.55kg,最后一
6、次采摘6.295kg。按照理论产量0.0175kg/袋计算,此次试验3000袋菌袋理论产量为52.5kg,实际产量为44kg,实际产量为理论产量的83.8%,对于当年的气候条件来说,产量相对较高,但与理想产量仍有一定的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产量是计算出来的理想化的产量,是在各种生产条件完全满足某种作物生长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产出,是对某一个体而言的。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某些个体不可能达到理论产值,这是减产的主要原因。二是由于试验当年气候条件恶劣,7―9月气温相对较低而多雨,日照较少,因此使木耳的生长受到一定的限
7、制。三是在采摘时为了保证木耳的品质优良,对劣质木耳进行了剔除,此部分未记入产量,这也是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差别大的原因。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3000袋菌袋共采收优质木耳44kg,为理论产量52.5kg的83.8%。此次试验,木耳产量较高,由此表明嘉荫县气候条件适合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生长。这对于解决“三农”4问题,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嘉荫县应大力推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产业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陈影,姚方杰,刘桂娟,等.黑木耳代用料栽培的注意事项和建议[J].中国食用菌
8、,2010(2):55-58. [2]苏启苞.木薯秆(渣)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J].食用菌,2008(3):36-38. [3]李楠,李玉.黑木耳代用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