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h包交换技术的研究

基于sdh包交换技术的研究

ID:31359497

大小:10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基于sdh包交换技术的研究_第1页
基于sdh包交换技术的研究_第2页
基于sdh包交换技术的研究_第3页
基于sdh包交换技术的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基于sdh包交换技术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SDH包交换技术的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SDH包交换双平面技术的前提下,分析了采用SDH包交换双平面技术的优势,阐述了SDH包交换双平面技术是保证实时业务质量和带宽利用率的最佳技术方案。  关键词:SDH交换  中图分类号:TM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013-01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和通信行业的通信网络的发展,带宽利用率和低时延业务的时延保证成为越来越关键的因素。  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力传输网都是SDH构建,对于低时延业务的要求可以很好保证,但在未来

2、智能电网的趋势下,随着IP电话视频电话终端的普及,FE/GE等业务将越来越多,这些业务由于天生的特性,存在突发和带宽的占用率不均匀的特性,这些业务如果全部用纯SDH网络承载,将带来带宽的极大浪费,相应的网络建设成本也将上升。  如果采用纯粹的包交换网络承载原有的SDH上的所有业务,采用带宽统计复用方式,带宽利用率问题可以解决,但对于实时性高的调度等信号无法保证其传输质量,同时对于SDH原有网络上的各种SDH接口类型也无法实现完全对接,对原有的SDH网络的利用不足,带来一个前期投资浪费的问题。  1SDH包交换双平

3、面技术的优势4  采用SDH包交换双平面技术的优势在于如下几点:(1)保护投资:对于现有的SDH网络和纯数据承载网络的无缝对接,保护前期投资;(2)实时业务的高质量传输:对于纯包交换网络无法解决的调度信息等低延时、高传输质量的信号的完美传输,保证和现有SDH纯网络一样的高质量;(3)带宽节省:对于实时性不高的IP电话终端视频终端的FE/GE业务,实现带宽统计复用,大大节省在信阳调度中心节点的SDH带宽。  因此,SDH包交换双平面技术是保证实时业务质量和带宽利用率的最佳解决方案。  2SDH包交换系统的技术方案 

4、 SDH包交换系统主要由SDH包交换设备、网络管理软件、光纤链路等部分组成,本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兼具SDH域和包交换域的双域功能,保证实时性要求高的调度信号的实时传输特性,同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把数据业务接入到包交换域,实现业务带宽统计复用,提升带宽利用率,从而节省市调度中心的SDH带宽。  信阳供电公司调度中心汇聚节点、集控站、变电站(500kV/220kV/110kV/35kV)接入节点具体实施。  网络图如图1所示。  系统技术指标如下。  汇聚型设备(OSN3500)。  尺寸:756.7mm(H)×496

5、.4mm(W)×295mm(D)。  交叉/交换能力如下。  TDM交叉:200G(HO)/20G(LO)。4  包交换:100G。  接口类型如下。  STM-64、STM-16、STM-4、STM-1  E3/T3、E1/T1  FE(o/e)、GE(o/e)、10GE  保护方式如下。  电源、交叉、主控、时钟1+1备份。  SNCP。  MSP环。  线性MSP(1+1/1:N,N≤5)。  LAG、LPT、LSP/PW1∶1APS、MS-PW  使用环境:工作温度:0~45℃相对湿度:5%~95%无凝露

6、储存温度:-10~60℃。  接入型设备(OSN550)。  尺寸:442mm(W)×220mm(D)×88mm(H)。  交叉/交换能力如下。  TDM交叉:20G(HO)+5G(LO)。  包交换:60G。  安装方式如下。  壁挂、桌面、19英寸机柜、300mm/600mm深ETSI机柜、室外柜安装(APM30)  接口类型如下。4  STM-16、STM-4、STM-1  E3/T3、E1/T1  FE(o/e)、GE(o/e)、10GE  保护方式如下。  电源、交叉、主控、时钟1+1备份。  SNCP

7、。  MSP环。  线性MSP(1+1/1:N,N≤5)。  LAG、LPT、LSP/PW1∶1APS、MS-PW。  使用环境:工作温度:-5~55℃相对湿度:5%~95%无凝露储存温度:-40~60℃。  3结语  采用SDH包交换双平面技术组建网络,即可以实现对于现有SDH网络投资的保护,保证实时业务的无损传输,在满足未来IP电话、视频业务接入带宽和传输带宽的需求,同时解决信阳供电公司调度中心SDH网络带宽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采皖东.计算机网络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8、[2]刘晓辉.网络管理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0.  [3](美)William?A?Shay[著].高传善[译].数据通信与网络教程[M].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