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56396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城空间规划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城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以应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短短的几年内,河南各地市(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各具特色的产业承接地持续增加。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对河南省各地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有些意料之中,有些始料不及。2010年3月《内黄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09~2020)》获得审批,对内黄县经济发展和县城城市框架的构建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影响,需要对内黄县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和对县城发展开展更为全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为内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项
2、目组提出的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内黄县县城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1.产业转移背景 1.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及特征 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和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19世纪世界制造业基地从英国转移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化工和家电),20世纪70~8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把粗放型重化工和失去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5和东盟四国。目前,世界人力资源密集型
3、制造业正在由发达国家或新型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作为建设制造业基地的首选地。据2007年国家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项目和合同外资总额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分别占57.4%和41.4%,在具体行业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产业承接转移的主要部分。 近年来,在劳动力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产业面临着升级和转移问题。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和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动将一般制造业转移出去。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业关联、要素结构与产业扩散》(赵详、
4、郭惠武)对中国产业转移的态势分析:第一类为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第二类为石油化工、炼焦业、核燃料加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品才制造业,第三类为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和纺织业,第四类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表现出较强的转移倾向,主要表现在工艺品及其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食品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其中食品加工制造业转移速度又快又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陶瓷制品制造业表现出“南陶北移、东陶西移”的倾向明显,中部地区依托地方特色和人力资源,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地前景一片光明。 1
5、.2内黄县及产业承接发展概况 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位于豫北城镇发展区的东部。全县土地北淤、东西沙、中部碱,经过内黄人民多年不懈的改造,内黄县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林业县和全国绿色小康县。林南高速和鹤濮高速从县域南北部东西穿过,规划国家第二条万吨级货运通道―5晋海铁路东西穿过,对外交通便利。县城位于县域中东部,北有林南高速出入口,多条省道加强了县城的对外联系,城内老城历史悠久,于汉代设置,至今有2200年的历史,现状城区建成区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约11.2万人,初步以陶瓷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2008年以来,在国内陶
6、瓷产业“南陶北移、东陶西移”的转移背景下,内黄县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发展要求,大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战略,加大产业集聚力度,积极引进了“日日升”、“中福”等多家陶瓷生产企业、50多条生产线,在县城南部2~3公里处建设陶瓷产业园区。2009年底,内黄县政府进行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将县城与陶瓷产业园区捆绑在一块,构建“一轴一心两片四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以低碳、循环经济和生态可持续为发展理念,形成以陶瓷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南部陶瓷产业园区8.8平方公里,力争打造成为“中原瓷都”。目前,陶瓷产业园
7、区占地3.7个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初步完善,进驻企业5家,建设了20多条生产线,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和承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产业承接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底,内黄产业集聚区被省发改委认定为“十快”产业集聚区之一,内黄县被河南省工信部确定为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县。 2.产业集聚区对内黄县城区域格局的影响5 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河南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全省范围内要求各地市(县)积极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构建产城融合、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以应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8、。 2.1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县城自身实力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自身实力。首先,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集聚区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进而促进了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其次,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