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0287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中学数学仍应使用蕴含符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学数学仍应使用蕴含符号 中学引入了命题逻辑的部分内容,其中蕴含命题采取了“如果P,那么q”的表达形式,其实用蕴含符号后,可表为P→q,显得很简单,中学一度使用过这个符号,因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又取消了这个符号。 一、“→”与“”用于不同场合,但又可相互转化 平时推理中,经常使用“推出”符号,形式化后可表示为Pq,而数理逻辑中有P→q,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数理逻辑中,研究逻辑时又要用到逻辑,这就有了两种逻辑。一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逻辑,称为对象逻辑,用对象语言表示,一个是研究对象语言时所用的逻辑,称为元逻辑,用元语言表示。用元语言和对象
2、语言区分这两种逻辑。P→q属于对象语言,Pq属于元语言,前者是研究的对象,后者是研究的手段,两者是不同的。在对象语言中,突出考虑在P、q的各种赋值下,P→q的真假值情况,因此P→q的真值可真可假。但在元语言中,我们要求推理有效,故要求Pq取真值。即我们写出Pq时,总是默认Pq取值为真的,而且不予专门指出。但写出P→q时,总是认为其真假值依赖于具体赋值待定的,具体取值为何要专门指出。由于这两者使用上的不同特点,将它们区分成元语言和对象语言就很有必要,否则会引起混乱。例如,只用P→q,在元语言其值为真,而在对象语言中其值待定,究竟P→4q的值为
3、真(按元语言理解)还是待定(按对象语言理解),就不能确定了。历史上,罗素和怀德海合著的《数学原理》,未能将两者区分,一度使读者引起混乱,后来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区分了这两种语言,避免了混乱。 但“→”与“”两者又有密切关系,并可相互转化。例如,Pq是元语言中的符号,其真值默认为真。但由于研究时疏忽或出错,Pq也可能为假,当我们审视Pq的真假时,其实就是将Pq对象化了(即研究Pq何时真何时假),此时Pq的真假与P→q是相同的。当我们要求P→q=T时,即将P→q元语言化,P→q与Pq意义相同。因此,在某些元语言中,也用“→”代替“”表示推出。另
4、外,“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都是元语言中的命题,和“Pq”一样,也与元语言化后的P→q(即要求P→q=T)相同,都表示有效推理。反过来,研究它们的真假,把它们对象化,则它们都与P→q等价,一真皆真,一假皆假。由于“→”与“”两者使用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分清“→”与“”是用于元语言(即要求取真值)还是用于对象语言(即考查其真假),对于准确地理解两者的含义和作用就是十分重要的。 二、P=F时,规定P→q=T,似乎不合理 这一规定使得假前提的任意推理都“有效”,从而显得难以理解。一般认为P=F时,P→q应该没有意义,但
5、这样一来,命题的取值除了T、F之外,又要有第3种情况(即“无意义”)了,这确实也可以考虑,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三值”甚至多值逻辑。但如果在二值逻辑中考虑,P=F时规定P→q=T是不得不接受的(否则此时就只能规定P→q=F,这就更不合理了。例如aR(a>5a>3)是一个真命题,但当a=2时,由于a>5=F,按现在的规定a>5a>3就成假命题了,而直观上很明显,不管a为何值,a>54a>3都应是真命题)。数学上要求真的前提必导致真的结论,我们的规定与此要求并不矛盾,即与数学上有效推理的要求是协调的。虽然在我们这里的有效推理包含了假前提的情况
6、,但在前提为假的情形,相应的结论在数学上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数学上有意义的结论不受影响。可见,允许假前提的推理“有效”(即P=F时,规定P→q=T),对数学的有效推理无害,至多只是多了一些在数学上无意义的“无效”部分。这虽然不够完美,权当作是对二值逻辑的一个让步,但退此一小步,却获得了二值逻辑的大踏步发展,形成了所谓的古典逻辑。 三、P→q表达“无意义”命题问题 P→q抽象于陈述因果关系的命题,从真值的侧面研究条件和结论的关系,但抽象后P→q表达的内容更加广阔,既可表达因果关系,又可表达任两个命题(不一定有因果关系)的关系,从而形成不具有
7、因果联系的“无意义”命题。例如,“若太阳从东方升起,则3+1=4”就是这样的命题。其条件和结论并无因果联系,应为无意义命题,但却是真命题。其实,所谓的无意义命题,只是不具备普通的因果关系,但具有真值之间的联系,因而仍然有意义。而在中数中一般总是表达因果关系,并用元语言符号Pq表示。当我们习惯于中数的命题,就会觉得非因果关系的命题无意义。其实,对象语言中的P→q是抽掉了命题的具体内容,舍弃其具体含义,只研究其真值,因而具有“T→T”,“F→T”等形式。而这种形式能概括因果关系,也能概括非因果关系。从这里又可看出Pq和P→q的一个区别,用于元语
8、言的Pq一般表示因果关系,而用于对象语言的P→q一般表示任意两个命题真值间的联系。 经过上述分析,中学命题逻辑中,“如果P,那么q”4这种命题仍应符号化为P→q,但须分清对象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