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处着眼,取舍得法

细处着眼,取舍得法

ID:31299150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细处着眼,取舍得法_第1页
细处着眼,取舍得法_第2页
细处着眼,取舍得法_第3页
细处着眼,取舍得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细处着眼,取舍得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细处着眼,取舍得法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取舍: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关键词】不求甚解;审美享受;有舍有得;粗中有细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前明确地告诉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说读书只求领会要旨

2、,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工夫。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工夫,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同样,在阅读《朝花夕拾》这本名著之前,我们就应明确地告诉学生,对于暂时看不懂的语句或语段,不必纠缠,应大胆放过。事实上,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名著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简单的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由于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已经成年,历经了太多的社会动荡,人事沧桑,在深情地回忆往事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了一些“

3、杂文笔法”4(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可是学生未必能理解。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刻画,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又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在《范爱农》一文中,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然而他期盼已久的革命,最终却是如此:辛亥革命被投机―收买―镇压―窃取的结果,他怎能不绝望。“哀之大莫过于心死”,他的精神理想破灭了,他还能有生之可能吗?所以说,作者在此已经用深邃的笔触,暗示范爱农之死。这些人和事在当时来说都可算是重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于涉世未深的青

4、少年,对于没有多少知识储备的初二学生,理应不求甚解。  二、教学中老师有所不为:把握取舍,有舍才有得  我们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的表述和要求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异常重要。因此,在名著教学过程中的老师,不要怕学生不懂,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什么都讲给学生,结果使学生的名著阅读课变成了老师自己的才艺“表演”,结果是赔上时间又损了学生对名著

5、阅读的兴趣。真正是“吃力不讨好”。  至于暂时无法体会的,如《狗?猫?鼠》一文中“正人君子”和《无常》中虚伪的知识分子是什么人。可以说这些都是启而不发的,理应“置之度外”,假以时日再说。最多按照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字面、文意的揣摩,了解和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主旨即可。4至于深刻把握,真切领会,达成共鸣,则有待来日。这就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是“把握取舍,有舍才有得”。  三、阅读指导,老师应有所为: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朝花夕拾》之所以成为散文经典,是因为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

6、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挖掘事件发人深省。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这些写人写事的细节处,加深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语言、神态上的细节,把这个农村妇女的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情和惊喜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动作细节描写,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父亲的病》――那些所谓“名医”的折腾人,拐弄人,鲁迅

7、对他们开的“药引子”,如“蟋蟀一对”,而且还要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进行了如实的叙述,顺便又讽刺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难怪“父亲”对这些药方、药引子以至医生也怀疑起来了,几次“摇摇头”。这些细节既写出了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心中的痛苦,也揭示了这些所谓“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细微之处还体现在多采用反讽和对比手法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进行批判、讽刺。反讽即是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4的巧妙讽刺。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

8、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作者在散文中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