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元总结网络构建分析脉络解读网络一条主线:围绕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条主线,强调了生产的目的、主体、资本构成。两个主体:生产的两个微观主体:企业和劳动者。三个方面:生产的制度保障、生产的主体和资金来源。网络解读知识整合单元知识归纳总结一、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经营的措施知识角度具体措施价值规律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与消费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所以企业生产应该立足市场消费需求,通过生产创新,为消费创造动力企业与劳动者(1)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市
2、场经济(1)企业要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和市场交易原则,树立诚信意识。(2)企业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实施科技创新,提高质量和效益。(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1)积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2)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3)培育自主品牌,坚持市场多元化发展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4)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增强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二、正确认
3、识劳动者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促进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义生产与消费(1)促进就业有利于促进劳动力不断再生产,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生产的发展。(2)有利于保证居民收入,拉动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公平与效率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的发展市场经济(1)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2)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贯彻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微观主体:劳动
4、者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消费者(1)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2)消费观念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产者(1)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劳动生产率。(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投资者(1)投资方式:储蓄、股票、债券、保险。(2)投资意义:缓解国家或企业资金不足,促进货币流通、防范和化解风险推进供给结构改革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长效热点时事追踪持续关注材料一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
5、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问题一: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分析:(1)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供需错位”不利于发挥生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过剩产能会增加无效供给,使商品价格下跌,从而影响企业
6、效益及资源的优化配置。(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要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材料二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6年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遵循。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有专家表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复杂转型过程。产能过剩、高房地产库存、高杠杆等,都是转型中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
7、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问题二:结合材料二,说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分析:(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平衡社会总供求关系。通过去产能、去库存,促进商品供求平衡,推动资源优化配置。(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驱动。通过动力转换,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4)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高杠杆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
8、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要通过去杠杆,厘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