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809
大小:4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07-21
《《背影》赏析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背影》赏析[内容摘要]:朱自清[1]的<<背影>>[2]这篇文章,非常的经典、感人。全文统摄一个“真”字,没有意境等的渲染与烘托,通过白描等手法使一位爱子情深的普通、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高大的父亲的背影-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写得是那样的贴切,那样的真实,让人不得不潸然泪下。文中字句话语看似平淡而随意,实则每个字中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父亲那内敛但深沉无比的爱子情。本文仅从个人角度,以个人生活中的情感积淀对此名篇进行学习赏析。不妥之处请各位
2、同仁批评指正。[关键词]:朱自清 《背影》 赏析 父爱母爱是伟大的,而且作为中国历来的传统,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的关怀似乎更多一些,但其实父亲的爱也是同样的伟大。也许,有时候你甚至感受不到父亲的爱,因为每个父亲表达对子女的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严厉的(严父慈母就是这个道理),有的是内敛的(其实是关爱孩子的,但是却不表现出来),正如朱自清的父亲一样,他的父亲对他的爱就属于那种内敛的爱,有的是……因此,每个子女都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否则,就算不得真正的成熟,不懂得做人!因为每个父母对自己的
3、孩子都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当有一天你做了父亲,你终于发现的时候,一切或许已经晚了,因为过去的时光带走了永不复归的年华和岁月,也带走了健康和生命,留下的只是或温暖或愧疚的内心回忆……愿天下的父母都永远健康快乐,愿天下的父母都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愿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和谐安宁!一、写作背景与主题思想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
4、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以及作为儿子为当时不能完全理解父爱关怀的愧疚心情。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19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
5、,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背影》
6、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二、段落大意全文分成三大部分:1、第一部分(第一段):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7、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三、写作特点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
8、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