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7729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高校新生入学学籍复核系统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新生入学学籍复核系统的设计 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情节恶劣的,应当请有关部门查究”。新生入学学籍复查需要核对入学学生的身份信息是否和招生录取信息一致,以往只能通过学籍管理人员逐一核对,工作量大,难以保证不出现疏
2、漏。核对后的信息在进行学籍电子注册时经常发现学生身份证号、姓名、民族等主要信息与招生录取信息不一致。主要原因还是出现在入学复查环节。对于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学生只从身份证和档案信息上是不易发现的。为解决以上所述问题,开发一套高校新生入学学籍复核系统十分必要。 一系统框架及总体设计 高校新生入学学籍复核系统主要运用二代身份证信息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系统架构采用ASP.6NET和MVC,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开发语言主要采用C#。本系统主要是对入学新生的基本信息及生物识别信息进行收集。经过与录取信息的比对可以筛选出基本信息存在错误的学生,再通
3、过对录取照片和身份证照片的比对可发现冒名顶替或提供虚假录取信息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协助基本信息有误的学生进行更正并完成学籍注册。已经收集的到信息将作为教学管理的基础数据供其他教学活动调用。 1总体设计 本人介绍的系统严格按照教育部及黑龙江省教委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进行新生学籍注册工作,新生资格复核工作认真严谨,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做到确保学籍信息准确完整。做到对每个新生进行照片、笔迹核对,而且还开发了指纹核对模块。第一步,采集学生信息,并由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籍信息后签字确认,教务处存档备查;第二步,由系统的身份核对信息对考生的电子信息进行电子核对;第三步,对所有学生
4、的电子信息进行院系复核、家长复核及高中班主任复核,做到每个学生身份的明确。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系统功能 (1)学校网络中心数据服务器:负责存储学生的学籍数据,包括从教育部网络下载的学生原始数据、学生高考报名考试数据、学生入学后现场采集的数据等等。 (2)新生身份信息采集模块:利用指纹采集技术、照片采集技术及笔迹采集技术,分别采集上述信息,以供系统核对使用。 (3)新生身份核对模块:负责对新生的指纹数据、照片数据和笔迹数据进行电子复核。其中包括复核现场采集照片和教育部图像、现场采集指纹和教育部指纹或公安系统指纹信息、现场采集的指纹和教育部或公安系统指纹信息。
5、6 (4)院系复核:开学2周后,所有新生数据分发到学院,进行院系复核确认。 (5)家长复核、高中班主任复核:为了确保学生身份信息真实可靠,系统实现了家长和高中班主任复核的功能。 通过电子信息对比,学院、家长和高中班主任多种途径同时对学生身份信息进行复核,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信息的真实。 3开发平台 高校学籍资格复核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进行开发,别使用VisualStudioC#、Java和SQLServer2005后台数据库来实现。C/S结构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是大家熟知的软件体系结构,技术相当成熟。VisualStudi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环境
6、,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开发工具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粉丝。微软公司于2010年4月发布VS2010版[1]。它可以用来创建Windows平台下的Windows应用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也可以用来创建网络服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等[2]。 4数据库设计 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作为服务器。SQLServer2005是微软企业级数据管理平台,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新特性,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个更安全、可靠和高效的数据管理[3]。本系统的数据库主要由学生原始信息表、学生采集信息表、学生信息核对表、院系信息表、班级信息表、专业信息表等组成。其中,学生原始信息表记录学生原始自然数
7、据,也就是学生参加高考的数据,包括照片、笔迹和指纹6;学生采集信息表记录新生到校后由系统现场采集确认的数据,包括照片、笔迹和指纹;院系信息表记录院系编号、院系名信息;班级信息表记录班级编号、班级名、院系编号、专业编号信息;专业信息表记录专业编号、专业名、院系编号信息;学生信息核对表记录学生各项信息核对状态。 5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新生学籍注册数据十分重要,本文所设计的新生学籍资格复核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的。所有数据的录入、存储等操作都在网上进行[4]。因此,系统必须采取身份认证、VLAN及ACL等技术来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非授权的计算机用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