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2419
大小:11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8
《良师益友绽新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良师益友绽新蕾 [中图分类号]DO[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3-0109-04 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教学与研究》杂志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60年来,《教学与研究》杂志始终坚持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宗旨,既是高校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良师益友,也是助推我国经济学教师和经济理论工作者研究中国经济重大问题的一个高端学术平台。 我于1978年开始承担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当时,国内文科学术刊物匮乏,直接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政
2、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专业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仅有《教学与研究》一种。每逢新的《教学与研究》杂志面世,系里各教研室的老师争相阅读,从中获取理论滋养和教学启迪。后来,从有利于工作出发,我长期订阅《教学与研究》杂志。我不仅是该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还逐渐成为该杂志的一名作者,从而与该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9 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科研论文,就是发表在《教学与研究》杂志上。1983年,蒋学模教授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第三版问世。该教材作为我国高校公共理论课中普遍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社会上的影响很
3、大。该教材重视对社会主义经济效益问题的阐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该教材提出一个表现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公式:劳动成果-劳动耗费/劳动耗费,并举例加以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如果劳动成果为10元,劳动耗费为8元,则经济效益就是(10-8)/8=25%;如果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都是8元,则经济效益就是(8-8)/8=0,表现为零效益;如果劳动成果为8元,劳动耗费为10元,则经济效益就是(8-10)/10=-20%,表现为负效益。9 当时,我所在的高校就是使用这
4、本教材。我发现该公式和举例存在明显的概念偏差,于是便与同事陈中杰副教授共同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该公式和举例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不是指使用价值形式,实际上是指价值形式。但从价值上看,则又存在着劳动耗费等于c+v+m、劳动成果的价值也等于c+v+m(即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在价值量上相等),从而无法比较经济效益大小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该教材没有把劳动耗费与成本区别开来。我们认为,将表现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公式改为劳动成果-成本/成本较为妥帖。套用该教材的例子,如果一项经济活动的劳动成果为10元,成本为8元,则经济
5、效益就是(10-8)/8=25%;如果劳动成果和成本都是8元,则经济效益就是O,表现为零效益;如果劳动成果为8元,成本为10元,则经济效益就是-25%,表现为负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应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来考察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从使用价值上考察,以劳动耗费与有用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示;从价值上考察,以成本与有用劳动成果(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比较来表示。综合起来,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涵义是劳动耗费、成本与有用劳动成果的比较。我们将上述观点撰写成《对一种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公式的商榷》一文,并投至《教学与研究》
6、杂志。不久,这篇文章便在《教学与研究》杂志1984年第2期上发表。我和陈中杰副教授倍受鼓舞,同系的其他老师也投来羡慕的目光。后来,蒋学模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重新修订,将原第三版教材中的该公式和举例予以删除。9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成为我国经济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问题,当时较为流行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
7、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对此,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先后在《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当时,我已来到北京工作,在投稿和改稿的过程中结识了后来长期交往并给予我许多宝贵帮助的陈翔云女士。在第一篇论文《按劳分配的综合计量尺度》(载于《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4期)中,我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应采用综合计量尺度,即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企业平均劳动时间三者的有机统一;在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按劳分配的计量尺
8、度应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企业平均劳动时间两者的有机统一。该文还明确提出和论证了企业平均劳动时间的概念,并将其纳入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全文转载。在第二篇论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按劳分配的计量尺度》(载于《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中,我部分地改变了原有的观点。我认为,决不能把制约按劳分配实现水平的社会主义企业外部的商品经济关系与社会主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