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23802
大小:11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7
《高校大班教学课堂沟通方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大班教学课堂沟通方式探讨 [摘要]高校课堂沟通具有重要作用。大班教学给沟通方式带来很大挑战。教师应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积极创新课堂沟通方式,灵活运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材料分析式教学模式和交互式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教学大班课堂沟通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9-0116-03 高校中的公共课和基础课,由于适用于多个专业,学生往往集中上课,形成大班教学模式。这种情况对教学沟通方式提出
2、了很大挑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师生交流,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师生课堂沟通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成功教育的标准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使学生变得更善于思考,更具有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课堂中的有效沟通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多种思维的交锋有助于启发创造性的灵感,使学生由定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化,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受原有知识的束缚,获得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灵活多变的精
3、神。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人格10 学生不是教师教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是平等的配合关系。教师独自垄断课堂教学过程无法实现多样信息的共享,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的双向互动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使学生摆脱思维标准化与知识非活力化的束缚。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积极性,教会学生沟通是在给他们参与社会事务、体现自我存在提供锻炼机会。有效沟通不但是学生个人尊严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人风采和自信心的体现。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
4、神 教师有义务营造民主、平等的研讨氛围,激励学生大胆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的多向沟通能够帮助学生更早地意识到人的关系性,当学生们体验到各种观点的相斥、接纳和融合后,他们就会对合作和竞争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双赢关系是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事务并取得成功的必备前提。同时,沟通过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观察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优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技巧,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调整自我定位,改善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适应他人、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和构建自己的
5、社会关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进行必要的精神鼓励,帮助他们打消顾虑。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踊跃参与多向沟通,表现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大班教学课堂沟通的困境10 尽管大班教学节约了教学时间,适于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讲授,条理性较强,但是许多具有现代理念的教学手段却难以实施,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许多教师试图在大班教学中组织各种沟通活动,但往往事与愿违,或者热闹而无意义,或者偏离教学轨道,无法得到预期
6、目的。就教师而言,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师往往只把学生当成客体,一味地灌输,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彼此进行思想交流的权利。 (一)人数和时间限制沟通方式的选择 讨论交流受到人数和时间的限制,如果利用师生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每次课教师只能和部分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且大班课程一般难度较大,如果逐个给学生提供发言机会,会因沟通而占用较多时间,可能完不成教学进度。因此,“大班授课”由于受课堂时间和学生数量等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教学时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无法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二)较难把握
7、设问的难度和针对性 有些教师经常运用“提问法”来作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但大班中学生学习程度往往差别较大,这会造成设问难度过高,有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能适当对学生加以启发和诱导,就会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难以起到开启学生思路的作用。有些教师为了降低问题的难度,设问过于简单和流于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难以取得实效。 (三)控制课堂气氛能力要求较高10 大班教学的课堂气氛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教师提问时,没有人主动回答或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不
8、愿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从众心理使课堂遭遇冷场,教师也只好放弃与学生的交流;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发言的学生较多,争论难以聚焦于同一个问题,讨论范围不断地扩展和延伸,甚至超出了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教师难于总结和收场。[2] (四)教学活动容易流于形式 例如,课堂上教师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来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是许多课堂讨论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问题难以深入,讨论形式单调,课题不能激起学生兴趣,起不到锻炼学生的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