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95546
大小:57.9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浅谈清内廷刊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清内廷刊书关于本文题目中的“内廷刊书”,会有朋友问:为何不采用极为通用的“殿版书”或“敕修书”“内府本”的提法呢?其实这止是本文首先要阐述的。严格来讲,这三种称谓内涵是不同的,甚至对某一称谓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下面就从这个问题谈起,并试探着将有关的另两个问题也梳理得更清晰些。“殿版书”是专指清代武英殿修书处刻印的书(图1)。未有歧意。“敕修书”是专指按皇帝敕谕刻印的书。也不存歧意。“内府本”按圈内多数人的理解应为“由内廷刻印的书”瞿冕良编《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齐鲁书社版。内廷当然指宫禁Z内,这就
2、是说此类书是专管内廷事务的机构一一内务府刻印的书。笔者认同这样的解释,并认为“内府本”中的“内府”即是“内务府”之简称(图2),这种简称在清代已有(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卷426页)。下文所言“内府本”之内涵皆以此为准。实际上还有将“内府本”解释为“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各机构所刻之书”者(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笔者认为此释将十分重要的“敕修书”排除在外,确有不妥。加之按此解释与本文所论主题不符,故本文不采用这种解释。内务府至少在顺治^一年(1654年)以前就存在。虽
3、然一度废除,代以十三衙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论文选编》,档案岀版社版),但康熙元年仃662年),复置后一直延续到清末。“掌监刊书籍”是其重要职掌之一,具体办理刊书事宜的下属机构曾称作文书馆。康熙二十九年……则“改文书馆为武英殿修书处”(《清史稿?志九十三?内务府》)o因此康熙二十九年以前由内务府(具体说是文书馆)刻印的书籍就不应称为殿版书。关于武英殿修书处成立的时间还有康熙十九年之说,笔者认为《清史稿》所言应更可信。敕修书的刻印由内务府职掌,以笔者所及史料从未见过有撇开内务府另寻机构
4、承担的个案。内务府或武英殿除大量刊刻敕修书外,是否还刊刻过另外的书籍,是一个值得搞清的问题,但目前未找到解决该问题的史料。综上,下列四点可立论:敕修书一定是内府本;殿版书也一定是内府本;内府本不一定是殿版书;至少内府本或殿版书中绝大多数为敕修书。殿版书武英殿位于紫禁城西南,明季落成。主要建筑由武英殿、敬思堂、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殿、浴德殿及左右廊房组成。李自成进京后曾在此仓促登基。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亦曾在此理政。康熙二十九年于此设修书处后,武英殿、敬思堂主要用于贮藏书籍和书版。其他殿堂用于修校、编
5、纂,如恒寿殿曾作《四库全书》的编纂处,浴德堂曾作《佩文韵府》校对处等。左右廊房则用作刊刻书版、印刷、装潢的工作间。武英殿修书处下设校对处和监造处。前者负责成书前的校对,后者则负责成书,相当于今H的印刷厂。监造处设有正监造、副监造、主事、库掌、司匠等员。机构上则设有刻字作、书作、印刷作、折配作、铜字作等。刻字作负责钩摹御书、缮写版样、刊刻书版等;书作负责书籍装潢、托裱、修补等;印刷作负责印刷、装订等;折配作负责折配书页;铜字作负责铜活字的制作、排版等。可谓分工细致。由于该处所刊书籍身份的要求和宫廷
6、财力的保障,上述各作皆录用手艺精湛的工匠并有条件采用上乘的各类材料,这就使得殿版书的质量总体上居高。为什么说“总体”呢,这同殿版书的去向有关,不同用途使得书的质量差别很大,绝非有些观点认定的但凡殿版书其品质就一定极高。殿版书的发行至少有如下几个渠道:1、供皇帝阅览的进呈本,又称皇册。这种书数量极少甚至仅造一部,是书中极品,其所冇成书材料都是顶级的,就连包装也是紫檀、金玉、珪琅等贵重材质,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可谓无所不用其极。2、供宫内各殿、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处陈设本,这种书一般印制十几部至数十部
7、不等,其质量要逊于前者,但也属上乘,为书中精品。3、用于颁赏给宗室、王公、大臣、外国使臣的所谓颁赏本。这类书的质量与陈设本相当。4、颁发给各部院、国子监、各省督抚、学政等作为标准读本的书。此类书的质量就很一般了。如图3所示便是颁发给镶蓝旗官学的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版《孟子注疏》。其用纸就是普通的竹纸。5、经钦准可流通出售的书。或招募书商使用武英殿书版自行印制,或由内务府定价印制,其纸墨、装订质量更是同一般书籍无异了。顺便提及的是,殿版书的刊刻不一定在宫内,为应付繁重的任务,刻字处就曾在宫
8、外设过刻字馆,其址位于东安门烧酒胡同。咸丰时又增设“南馆”,时称“刻字三馆”。至于其他制书工序是否也曾在宫外进行,则无相关史料佐证,估计可能性较大。敕修书从文献角度讲,敕修书乃内廷书籍屮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点由成书的各个环节都可体现。首先,由帝王亲自下旨修一部书必有其重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随后为认真落实圣上旨意首先要成立相应的修书机构,清初的翻书房、南书房等都曾作为这种机构,兼有奉敕纂修书籍的职责。进入康熙朝,随着敕修书的大量增加,开始设专门的“馆”作为敕修书的编纂机构。这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