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

ID:31181401

大小:6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7

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_第1页
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_第2页
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作为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面临着改革的紧迫需求。因此,针对网络学习环境的广泛应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探索的背景首先,“学习型社会”要求和高职教育“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提供理论依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2、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顺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等基木职业能力。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与终身学习的社会大目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共建共享,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次,教育信息化趋势与网络学习环境的营造,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提

3、供技术支撑。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时效性的特点,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资源,同时又必须时刻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世界的风云变幻。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及时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为混合式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精品资源共享库、开发运用移动终端教学系统等网络资源环境的营造,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样,教师的教学环境由课堂扩展到课外,大学牛的学习空间也由教室变成了任意网络环境;教师的教学媒介由黑板、投影扩展到网

4、络教学平台、移到终端和社会网,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听课变成了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现状分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现状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在教学屮能够运用电脑、投影等设备辅助教学,但信息的传达还存在单向输送的特点。第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大学牛的主体作用,但仅限于课堂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性较差。第三,课程的教与学基本上局限于课时,没有前置学习和拓展学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限。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手段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混合式教学,要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

5、合、课堂与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一方面,以思政课现有教学资源为基础,通过优质网络资源协同建设、高度共享,建设开放式学习资源机制,落实和推动信息化教学系统化、规范化,解决了原来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受众面窄、关注度低、互动性差等问题。另一方面,以大学牛需求为导向,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大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提前学习和课后延续学习。因此,将课堂教学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学习结合起来,在课上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下能发挥大学生在线学

6、习的优势。同时,凭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各种交互工具、认知工具的有力支持,现实案例分析、微视频、活动设计与习题自测等互动方式,能使大学生自主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对社会现象明辨是非,树立爱国主义情操和社会主义信念,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四、结束语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混合式教学则融合了二者的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担一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涉及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的解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授课,课后大学生借助网

7、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互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05).[2]陈建新•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共享课程的新探索[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