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

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

ID:31180617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_第1页
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_第2页
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_第3页
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_第4页
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想要放手不容易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不是牵着绳放羊,而是草原上无绳的放牧者,让羊自由地驰骋,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放手是时代的必然。积极主动的探究,生动活泼的氛围,富有个性的解答,只有在放手的课堂才能呈现。所以很多教师上课开始尝试放手。可是想要放手不容易,笔者在

2、听课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一、该放手时未放手  听随堂课《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面积类问题》,例题教学环节,关于难点突破的处理。  例题1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  为突破难点,教师请学生在草稿纸上自己先思考。接下来教师通过以下三步进行引导:①这道题的困难在哪里?②有的同学设四周边衬宽度为xcm,这样设对不对?③认真审题,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等于27∶21=9∶

3、67,彩色边衬的面积是整个面积的。我们可以设中央矩形的长、宽分别为9xcm、7xcm。  以上三步,看似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质是教师直接教给了学生解题的方法,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思考。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机智不够,不敢面对学生的问题,害怕自己无法应对。二是怕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师生探讨,以启迪学生思维。  师:你是怎样设未知数的?  生:设四周边衬的宽度是xcm。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题目中已知条件是“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如果笼统地设四周边衬的宽度

4、是xcm,则默认了四周边衬等宽。  师:到底应该怎样设未知数呢?  生:设正中央的矩形长、宽分别为9xcm、7xcm。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由题意得,边衬是不等宽的,无法直接设边衬的宽度,重新审题,间接设未知数,根据条件“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改设正中央的矩形长、宽分别为9xcm、7xcm。  师:间接设未知数后,四周的边衬宽度可以表示吗?  生:上、下边衬宽度为cm,左、右边衬宽度为cm。6  在以上引导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回答,通过一系列追问:怎样设?为什么?怎么想到的?不断启发学生暴露他们的思维。在暴露思维的过

5、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而教师的不断追问,也迫使他们不断地仔细审题,到题目中寻找已知条件,来证实自己的思路。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可以用来表示所需矩形的长和宽,从而帮助他们突破了难点。  二、不该放手时却放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哪些问题必须放,哪些问题又不能放?西南师范大学的唐果南教授说:“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思路方法必讲,核心问题必讲,疑难之处必讲。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老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路口让学生更充分地去探索、发现……”学生已会的内容,能学会的

6、内容,教师应该彻底放手,坚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回顾探索。思路方法,核心问题,疑难问题,放不放手?也要放,怎样放手?先放手,学生先过手、过脑,教师再讲。  笔者听了一节省级公开课《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整节课始终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断地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开展尝试和探究活动,学生活动充分。但是对其中一个环节的设置笔者有不同看法。教师在学生剪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后(见图1),提问:“请将等腰三角形纸片沿一条直线对折,你有什么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花了较长时间,主要问题在于找不到教师所期待的那条直线,进而不能有相应的发现。6 

7、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问题设置的开放度过大,学生根本找不到探究的目标。课堂上只能盲目操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不是探究的乐趣,反而是学习的困扰。  课堂上,确实该放手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探究过程要有路,要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探究方向,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摘到桃子”的可能,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有探究的价值,如果教师的问题太难,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这样的探究纯粹是浪费时间。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一点线索,如改为“请将等腰三角形纸片沿过顶点A的一条直线对折,你有什么发现?”这样设置,学生明确

8、了探究的方向,沿顶点A,作一条直线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会发现,过点A的无数条直线中,有一条特殊的直线,这就是过点A作底边的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