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9867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观察研究被关注和研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师总是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信息课堂中的教学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教师在更大的空间、用协作的方式相互提高,教师之间通过信息课堂的教学观察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信息技术教师应更多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一定学会观察信息课堂,促进信息学科教研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课堂观察关注的视角有效性。 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
2、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学定教”就体现了这种理念。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学效率呢?课堂观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的概念界定 课堂观察,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环境、教学目标、教师教态、教学语言等多元素细致的分析与研究。课堂观察具有很明确的观察目的,将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细化为课堂焦点,透过这些焦点进行分析反思,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指向学生的学习。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因此,它不但要关注教师的行为,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当然课堂观察主要是基于学生学习视角的观察。4 二、信息技术课堂学生视角课堂观察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是教师
3、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教师要基于课堂观察教学现状不断反思,不断提升,逐渐提高教学效率,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1.观察优秀教师的课堂,实践教学智慧。 一个善于研究的教师不会放过任何累积智慧的机会。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形成了智慧的教学风格,而这种智慧需要听课者静心观察、静心体会。优秀教师公开教学时,智慧就可以被观察者领会,诸如:课的整体设计、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课堂掌控、学习反馈或教学风格等。 2.以课堂观察为镜,学会教学反思。 生活中经常照镜有助于自我审视。课堂观察,犹如一面镜子,让教师有了关注学生、自我成长的机会。在课堂观察时,要思考理念和行为的区别,取长补短,改进教
4、学。 3.应用课堂观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学生课堂学习成长同样是教师成长的资源,细致的课堂观察是师生共同成长、师师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课堂观察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同伴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信息技术课堂观察关注的视角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时刻处于质疑、思辨、探索之中。研究型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和发展点,将观察的视角放在师生之间的对话、学习活动上。 1.提问的有效性。4 在信息技术课堂活动中,很多老师把提问“预设”成教学内容衔接的手段,希望学生的回答达到心中预想的效果,从而继续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
5、堂提问变成教师的单向活动,而学生的回答毫无创新生成的可能。 2.课堂理性回答的有效性。 课堂理性回答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和学生对教师的回应,两者都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回应,是情景性提问、追问、梳理、铺垫、点拨、诱导、评价、总结和归纳等。而学生对教师的回应,包括学生接到教师的任务后所作出的当堂回应(如回答、操作)、对教师指令的回应。 善待学生的老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要平视学生,宽容学生,不以主观判断衡量学生,而要把学生放在零起点上思考,允许能力的差异、知识的留白、领悟的盲点,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够成熟,在课堂上表现出错误
6、或偏差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树立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产生的疑惑都是课堂生成资源的理念,不仅要学会发现学学生生成的亮点资源,而且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变为学习契机。 3.教学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信息课堂中可“观”的点越来越多,单靠耳朵“听”4是不能获取课堂全面信息的。而课堂观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工具,是教师收集信息、评估行为、技巧和效果的基本方式。信息课堂要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人格生成。教师要从这三维进行教学观察。信息技术课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启迪学生,激发学生
7、的热情,并作为一种教学境界去追求。我们应该根据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合理地剖析教学的内在机理,寻求教学改进的策略,这样进行的课堂观察才能真正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4.设计教学任务的有效性。 我们经常在一些信息技术公开课中看到教师创设了教学情境,正当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教学情境时,又突然打断,要求学生交流想法。由于时间仓促,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来得及回顾教学情境,只能粗浅地进行回答,这显然失去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任务的意义。所以教学情境的展开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