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

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

ID:31177902

大小:6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7

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_第1页
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_第2页
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_第3页
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_第4页
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溶气原理及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摘要:在气浮中,溶气量的大小对气浮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溶气原理以提高溶气效率对提高气浮效果有很大帮助。本文系统介绍了常见的传质理论:双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并在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种提高溶气效率的途径。关键词:溶气双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效在气浮中,溶气量的大小对气浮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溶气原理以提高溶气效率对提高气浮效果有很大帮助。气液相间的物质传递过程通常用传质理论来描述。常见的传质理论有双膜理论、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1.双膜理论双膜理论是1923年由LewisWhitusan提岀的。其

2、基本论点是:1.认为气、液两相接触的自由界面附近,分别存在着作层流流动的气膜和液膜,即在气相侧的气膜和液相侧的掖膜,如图4-2所示。气体必须以分子扩散的方式从气相主体连续通过此两层膜而进入液相主体。由于此两层膜在任何情况下均呈层流,放又称为层流膜。两相流动情况的改变仅影响膜的厚度,即如气体的流速越大,气膜就越薄;同样,如液体的流速越大,液膜也就越薄。图1双膜模型1.在气液两相界面上,两相的浓度总是互相平衡的,也即气膜与液膜中的传递速率总是相等的。故在界面上不再存在传递阻力。2.气体传递过程可看作由四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气体通过气相全体抵达气、液界面;第二阶段,气体通过界面上气相一

3、侧的气膜;第三阶段,气体通过界面上液膜一侧的液膜;最后阶段,是气体向液相主体的扩散。每一个传递阶段都包含一个有限的时间增量,但是,其中某一阶段所需的时间往往比其他阶段长好多,以致在整个传递过程中,其余阶段的速率可以忽略不计。给定条件下传递时间最长的阶段称为速率控制阶段,整个气体传递过程的速率可以只按速率控制阶段的速率计算。物质在稳定的浓度场中扩散时,沿着扩散方向,浓度逐渐降低,形成浓度梯度。浓度梯度的存在既是扩散过程的动力,又表明介质对扩散物质存在着阻力。图1表明,在主体紊流区内,气体主要依靠涡流扩散进行传递。这时,总体运动虽大,但气体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相对运动却不大,因而介质对传递

4、的阻力也不大。所以在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中可看做不存在浓度梯度。而在液膜和气膜中,气体将进行分子扩散,与周围介质有较大的相对运动,因而阻力也大,结果在很短的距离内就产生很大的浓度梯度。双膜理论认为,气体传递过程的主要阻力和浓度降低,仅存在于两层层流边界膜内。传递过程的总速率主要决定于边界膜的厚度和其中进行的分子扩散速率。至于液膜和气膜中,哪一个将成为速率控制阶段,这将取决于气体溶解度的大小。有双膜理论的模型可以推导出气液相各自的传质分系数符合下列关系:气相:(1)液相:(2)其中H—气体的溶解度系数;—气相传质系数;一液相传质系数;由式(1)(2)可见气体溶解度对传递过程影响很大:1

5、•对易溶气体来说,溶解度系数H很大,式(1)中的一项将相对很小,亦即气体在液体中的传质阻力及液膜厚度甚小,因而有。此时传递过程的总阻力主要由气膜阻力所构成,也就是气体传递速率主要系受气膜阻力所控制,故称为气膜控制。1.对于难溶气体,溶解度系数日值甚小,式(2)中的一项将相对很小,此时总传质系数与液相传质分系数相近,即,亦即气膜阻力及厚度均很小,传递过程的总阻力主要受液膜阻力所控制,故称为液膜控制。1.对于溶解度适中的气体,其液膜和气膜中的阻力相差不大,都不能忽略,必须严格按照式(1)、(2)计算总传质系数。由上述可知,对于气膜控制过程,如增大气相流速和紊动程度,可使气膜厚度减薄,因

6、而有利于加快气体传递速率。对于液膜控制过程,则应增大液相流速和紊动程度,才能减小液膜厚度,加快气体传递速率。空气是难溶于水的气体,例如,氧的液膜阻力约为气膜阻力的140倍,气膜阻力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氮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更低。所以,溶气过程应属液股控制过程。双膜理论虽能较好地符合具有固定界面的传质过程,但它具有一些基本缺陷,如紊流剧烈的自由界面上实际难以存在稳定的层流膜。因此继双膜理论后出现了一些新的传质理论。2.溶质渗透模型Higbie提出的溶质渗透理论假定物质主要借湍流旋涡运动由流体内部运动至界面,随后在很短时间内又由界面向流体进行不稳态的分子扩散,位于界面的原来的旋涡又被其它

7、旋涡取代,如此反复进行这一过程。根据溶质渗透理论得出的平均传质速率取决于界面上旋涡的暴露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内扩散组分穿过界面传递进入旋涡的量,其数学表达式为:(3)其中为气液接触时间。由于一般未知,所以溶质渗透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传质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的平方根成下比这一点已由实验证实是正确的,证明溶质渗透理论比双膜理论更能代表两相间的传质机理。2.表面更新模型Dankwerts通过对溶质渗透理论的修正而发展出表面更新理论。丹克伍茨假定表面单元暴露的时间不同,而质量传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