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

ID:31177071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之德育价值研究  内容提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该理论赋予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性”维度。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实践构成了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之维中存在、生成和发展。因此,德育必须在内容上实现与现实情境的结合,方法上实现实践转向,功能上实现普适性转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性;德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该理论赋予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性”维度。在人学理论中,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是“实

2、践存在物”,实践构成了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的本质分析  (一)人在“实践之维”中存在  在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实践是人作为“类”存在物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前提与基础。马克思的实践指的不仅是人的生产活动,而且还指的是人的生存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根本之处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即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把实践看做是一切事物和事实的根基,是人的“本原性”5的生命

3、存在和活动方式,因而马克思主义又被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人在“实践之维”中生成  人的本质的生成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人的类本质是在劳动实践中生成  在史前时期人的类本质生成过程,恩格斯明确指出,“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先是直立行走使得人类迈出了从猿类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到人手的形成,在劳动过程中,手变得自由了,手不仅作为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接着产生了语言。最后是人脑的形成。“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真正地证明自己是

4、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因为人按照自己的意识改造自然界,自然界才是“人化”的自然界。在有意识的生产实践中,人证明了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证明自己是肉体的主体和精神的主体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在劳动中得到改造,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人的精神属性是通过劳动得以体现的,因此,劳动是人得以生成的基础。  2.人的社会本质在社会实践中生成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抽象本质的认识的超越。

5、马克思论述的人的生成坐标,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社会特性,包含了人肉体与精神的各种秉性的生成。在此意义上,个人的生成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支配的前提和条件下的生成,是历史性的生成,。因此,个人的生成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形成过程。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人既是历史本身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三)人是在“实践之维”中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实践使得人的本质不断发展,从而为人的演进开拓了无限的可能。实践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多方面。(1)人们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来源于实践。所谓实践出真

6、知。教育过程中,作为活动对象的知识,来自书本,是一种间接经验,但就知识总体而言,却是来源于实践,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2)实践推进人的能力的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靠摸索和积累,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自己的劳动技能技巧。所谓实践长才干。正是“生成劳动给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3)实践改造人世界观,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当代德育的转向是人学实践性的本质要求  以马克思人学理论所具有的“实践之维”作为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7、,依赖于社会实践,凸显人的内在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把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道德教育在方法论上的实践转向,这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提出的要求。  (一)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情境的契合5  传统德育偏离了社会现实生活,出现德育内容抽象化,缺乏真实性,从而一定程度上远离了生活实际。道德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就应当是实践的教育,应当是回归人的生活的教育,即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内容依据受教育者内容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炼道德规范,使其产生共鸣和内化。同时,注重内容真实性与趣味性,激发兴趣,采取双向性开发,使得教育对象不仅接受

8、理论知识,还能参与和体验实践活动。  (二)德育方法的实践转向  要实现德育方法的转变,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引导。相对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德灌输的教育方式,引导这种方式更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认可。它帮助教育对象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有利于激发教育对象的潜能,尤其在面临道德选择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